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东)。生于712 年,卒于770 年,他家世代“奉儒守官”,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杜甫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文学熏陶。
杜甫的青年时期,经济状况较好。20 岁后曾先后在吴、越、齐、赵一带漫游,和李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时值开元盛世,10 年壮游使杜甫接触到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使其诗歌带着浓厚的浪漫主义倾向,一首《望岳》流露了诗人的雄心壮志以及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
35 岁以后,诗人困居长安10 年,才使他逐渐深入人民生活,走上了现实主义创作的道路。怀济世宏愿,天宝五年(746 年)杜甫到长安谋职,10 年之久无结果。这期间,唐玄宗纵情声色、穷兵黜武,官吏贪污骄横,人民受到的剥削和侵扰日益严重,安史之乱正在酝酿之中。杜甫的生活逐渐困窘起来,不得不过着“朝扣富儿门,幕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仕途失意使他认识到政治的黑暗,深入生活使他体味到人民的痛苦,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前出塞》、《后出塞》等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
天宝十四年(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诗人历尽艰险,遭受种种磨难,尝到了国破家亡的辛酸。后来他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穿过双方对峙的战场,奔赴凤翔,“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拜见了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因上疏营救房琅触怒肃宗,从此屡遭贬斥。乾元二年(759 年) 春,杜甫由华州往河南旧居探亲,归途中深切体味了人民蒙受战乱的痛苦, 目睹了残酷兵役下人民的悲惨遭遇。这期间他写出了《哀王孙》、《悲陈陶》、《春望》、《羌村》、《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篇章,这些诗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乾元二年(759 年)秋天,杜甫弃官携全家由华州经秦州、同谷,漂泊至尚未遭兵燹的成都,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草堂。5 年后,杜甫被推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称“杜工部”),过了几年比较安定的生活。永泰元年(765 年),推荐杜甫的严武去世后,杜甫不得不同家人乘舟东下,“漂泊西南”,在云安羁留半年后到夔州住了近两年。大历三年(768 年),杜甫起程想北归洛阳,没有成行,在湖北、湖南一带辗转漂泊。大历五年(770 年)冬,贫困交迫的诗人死在茫茫湘水上的一条破船中,终年59 岁。灵柩开始停在岳阳,诗人身后萧条,43 年后,遗体才得以归葬偃师。从759 年到770 年11 年间,贫困中的杜甫竟写了1 千多首诗,他创造性地赋予七言律诗以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内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遭田父泥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都是这时期的代表作品。
杜甫的诗歌具有高度的人民性,无论生活何等艰难,前途怎样险恶,他总是“穷年优黎元,叹息肠内热”(《赵奉先咏怀》),“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岁暮》),真正做到了以后范仲淹所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诗人所留下的1,400 余首诗篇,字字句句渗透着爱国爱民的赤诚。
杜甫的个人命运同祖国的命运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他热切地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变化,其诗涉及国家生活中的军事、外交、内政各方面。读杜诗,如同欣赏一段段渗透了爱国激情的历史。如《春望》写下了国家危难时诗人的悲愤:“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新婚别》中不仅写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同时写了新娘子鼓励丈夫杀敌报国:“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杜甫支持平息安史之乱、阻止外族入侵的正义战争,歌颂广大人民不惜自我牺牲、保家卫国的精神,可见杜甫由反战到主战态度的转变完全是由国家人民利益出发的。他痛述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一旦大乱初定,诗人便欣喜若狂,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热爱国家也使杜甫极端憎恨祸国殃民的各种贪官污吏、权臣军阀。他一生经历了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正是唐帝国由兴盛转入衰颓时代,目睹了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和百姓的颠沛流离,愤恨之中写下《兵车行》、《丽人行》、“三史”、“三别”等许多揭露黑暗的作品。《丽人行》中,杜甫用极深刻的讽刺口吻描写杨国忠兄妹的奢侈荒淫,表达出他对权贵的憎恶。《兵车行》则是他对向外侵略、加重人民负担的封建王朝的抗议。在《赴奉先咏怀》这首不朽的长诗中,他用鲜明的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力地揭露了不平等的社会现实。高度的爱国精神,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一大特色。
人民,是杜甫诗歌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杜诗不仅广泛反映了人民痛苦, 如“三吏”、“三别”、《征夫》、《兵车行》、《岁晏行》等等;而且替百姓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和愿望:“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常不用”(《洗兵马》)、“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他赞美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如《负薪行》、《最能行》、《遭田父泥饮》等。住在成都草堂,茅屋被吹破又遭大雨时,他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从自己的痛苦联想到天下没有茅屋住的贫苦人民,表现了他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他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已经不再是推己及人, 而是更高一层,“宁苦身以利人”,这是一种何等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古来有多少人能真正达到这种境界!
杜甫诗歌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典范。现实
主义特色在他的叙事诗中得以充分体现。杜甫继承了中国少数传统叙事诗的优点,并加以创新和发展。抒情诗也有他自己的特点,多用五、七言近体,叙事诗则多用五、七言古体。杜诗的风格多种多样,但历来为人们公认也是杜甫自道的风格是“沉郁顿挫”。杜甫晚年,艺术创作的责任感进一步加强, 要“语不惊人死不休”,同时大量运用民间俗语,诗句平淡、自然、亲切感人,杜甫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力求每篇都“毫发无遗憾”。
杜甫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直接开导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他一生念念不忘疮痍满目的祖国和水深火热中的人民,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爱国文人,如陆游、辛弃疾、顾炎武等。杜甫诗歌中也曾表现出一些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以创作实践替文人的诗开辟了接近人民诗歌的宽广的道路,是文学发展的正确方向。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