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爱家,始终坚守“家国一体”的文化脉络

作者:顾东篱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5-03-05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3月5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春节的最后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言犹在耳(3月5日 新华网)

在我国,家与国总是连在一起的,现代汉语把“国”称为“国家”,就是明显的例证。家,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国,是主权政府下的人民实体。国因为有家,才得以国“泰”;家因为有国,才得以民“安”。由此,国家看似很大,实则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家庭看似很小,但始终须要国家的庇护。

国泰则民安,民富则国强。国和家的命运攸关,是中华民族漫长演进史中最为深刻的总结。在我国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始终坚守着“家国一体”的文化脉络。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尚书》有云,“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可见,国、家、自我,在那时就被看做一种递进的逻辑关系。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灾难与辉煌的双重变奏之中,个体的命运往往随着历史而流转颠簸,一个个小家的梦想从来离不开国家整体的际遇。中华儿女“家国一体”的民族情感,始终在这家与国休戚与共、个人与民族息息相关的历史衍生中一脉相承。

遵循这种“家国一体”的文化脉络,中华民族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并逐渐形成了家和国的对应关系——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家与国,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家是国的细胞,国的很多问题都是由家的问题导致的。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关于“家”的话题正在引起会内会外广泛关注。事实上,现如今,“家事”早就超越了私事的范畴,成为“国事”的重要构成部分:一些“国事”问题,如留守儿童问题、离婚率上升问题、家庭暴力问题、青少年犯罪等,无不与“家事”出现问题相关。

家成碎片,国岂能安,如果我们的“家事”都是健康的、正常的,那么“国事”问题就会少很多。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家的规模、结构和功能都在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变化。单亲家庭、留守家庭、流动家庭、失独家庭等,传统意义上家所具有的繁衍、传承、互助、包容、教育等功能已逐渐被淡化乃至消失。既然“家国一体”,那么,家事,不仅是一家一户的事情,而且事关社会风气,是时代的事情、国家的事情。这一点已经越来越在国家层面得到重视,比如央视录制的《家风》、《客从何处来》系列节目,都是要唤醒中国人的家庭意识。

国首先就要爱家。对13亿中国人而言,“家国一体”的中国梦,寄托着最深厚的情感。在现代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我们每个人,每个家都更应该坚守住一些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把这些年失去的、淡化的“家庭意识”重新唤醒,把自己家好的传统、基因传承下去。让每个人都有对上、对下的责任感,那么我们整个国家就会变得很美好。这种对上,对下的责任感,就需要通过“家”来重新实现,并演化成为中国人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强大精神支柱。

要好好爱我们的家,它是我们生活的核心部分,因为有它,我们才能拥有完整快乐的人生,才能实现健康愉悦的成长;要好好爱我们的国,她是我们生存的主要载体,因为有她,我们才能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才能实现安居乐业的夙愿。(文/顾东篱)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传统文化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