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行古志今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5-02-01

民族性、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在世界历史上,各民族、各国家分别在不同的自然——社会条件提供的舞台上,演出了情节有别、风格各异的文化正剧。本书所论的中国文化是指由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中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其内涵经历了一个渐次扩展的过程。上古时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自认为居天下之中央,故称中国,而将周边地区称为四方。这一认识见诸先秦史籍者如,《诗经•大雅•生民之什》说:“民亦劳上,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庄子•田子方》载:“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均为此义。秦汉以后,以汉族为主体的大一统中央政权建立,历朝版图时有损益,但基本趋势是不断拓展。清代疆域“东极三姓所属库页岛,西极新疆疏勒,至于葱岭,北极外兴安岭,内征广东琼州之崖山”(《清史稿•地理志》),包括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全境和俄罗斯的部分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同政府相继与缅甸、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等邻国签订边界条约,至此,形状酷似雄鸡的中国疆域最终定位。本书所论中国文化,在地域范围内,以此为界。

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中华民族是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族演衍而来的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中”,意谓居四方之中。“华”,本义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元人王元亮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后身礼仪,故谓之中华。”(《唐律疏议释文》)

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随着疆域的扩大,社会的发展,中国境内各族间的联系纽带愈益强化,民族共同体诸要素(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渐趋完备。进入近代,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殖民势力的侵入,中国境内各族更增进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整体意识,进一步形成自觉的民族观念,“中华民族”遂成为包括中国境内诸民族的共同称谓。在全世界范围内,“凡遇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梁启超:《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饮冰室专集》第11册。)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从内容上讲,它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从时间上讲,它指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但就其基本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完备深刻的伦理道德。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传统文化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