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审美情怀与时尚审美的融合

作者:曾凡华来源:文艺报 2011-12-06

69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政治理念的层面对当时堪称芜杂的文艺思想作了一次梳理与驳正,直接导致了一批红色经典的出现。如今看来,《讲话》对于当前革命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仍有一种宏观的指导意义。

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并不仅仅是复述红色历史,而是要开掘红色历史中为当代人所关注的现实点与情感点。作家在重新阐述那段历史的空间时,必然带有自己观照历史的尺度,甚至可以进行一种全新的阐述。面对受众的多元审美需求,作家的历史审美情怀应与受众的时尚审美相融合,方能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当下的市场经济环境,对革命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是因为大众的审美情趣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发生变化。历史主义的消费抵抗心理,使部分读者对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敬而远之。为了吸引他们,一些作家将艺术上的历史真实性,让步于创作的个性化与市场化消费心理,其象牙塔式的创作方式,迫使他们凭借资料和互联网络等信息源,来解决“生活”之不足。这种“亲近生活”的间接方式与直接方式的差距,是可以从其作品内容的含量与细节的葱茏与否感觉到的。电视剧《亮剑》与《潜伏》的成功,一方面说明了大众审美历史观的变异,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创作者对革命历史题材重新进行了考量和把握。

悬念与高潮的设置是需要智慧与创作能量的,也需要生活的积累与创作的积累,所谓厚积薄发,就是指的这一点。当然,还有资本力量在起作用。这就向我们提出了另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我们将如何面对经典性艺术标准?

历史的审美体系和时尚化的大众消费需求是有矛盾的,市场运作的成功并不等于艺术创作的成功。影视创作中高额资本的投入,并不一定能保证艺术创作的高质量;于是,有人便想用西方现代派的技巧来包装中国东方式的思维,《红高粱》是始作俑者。应该说,这种现代派手法的尝试是成功的,尽管反响不一,但充满理想主义激情和浪漫主义色彩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仍是作家们屡试不爽的选择

眼下,受众的主观审美范式也在发生转换。消费、休闲色彩的加重,使得人们在欣赏“阳春白雪”高雅艺术的同时,更热衷于“下里巴人”式的小品娱乐文化。一些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在人性开掘中表现出的泛观,影响着受众的心理。由于强调了戏剧冲突,从而使观众被牵制、被诱惑,满足于一般的平庸情节之中。这种审美层次的退化,间接影响了革命历史题材的深度创作。但是,这种趋势并没改变发生在中国文化土壤上的中国革命的精神气质和浪漫色彩。

历史唯物主义始终是我们坚持的原则,因为对真实性的追求,在任何时候都是直抵作家良心的试金石。在艺术表现上,将诗的精神和表现手法引入影视创作中,以自我体验的过程来呈现现实的生存状态,这将是革命历史题材有待突破的关键所在。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以史为鉴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