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竹梅:从"六国破灭"看"塌方式腐败"

作者:何竹梅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6-09-15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近日重读《六国论》,比之学生时代的阅读,感悟又有不同。

作为战国七雄,秦国虽然要强势一些,但也并非绝对优势。特别是秦国并吞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的时候,倘若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那他还有胜算吗?而对于六国来说,败就败在各自为政,战不过秦国就采取“贿赂”秦国的策略。齐国虽然没有公然“以地事秦”,但最初就“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虽然早期没有和秦正面冲突,但对于早有“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的秦国来说,肯定不会并存与天地,只是灭亡于五国之后罢了。

五国之中,“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燕赵的最后灭亡,“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而其他三国,根本不考虑如何共御强敌,而是纷纷“以地事秦”,秦反而先灭之。作者分析云:向使三国各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由此六国灭亡之道,联想到当下一些地方的“塌方式腐败”,觉得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大凡成了气候的“腐败团体”,都有其“上司”。而“塌方式腐败”形成之初,“下属”们往往就扮演着韩、楚、魏三国的角色,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断去讨好“上级”,其中“贿赂”就成了最基本的腐败形式;也有扮演齐国角色的,与“上级”沆瀣一气,自以为可以与其称兄道弟,但最终还是会落下被“出卖”的下场;至于“属下”中一些本来还算清正廉洁的人,当多数“同僚”都用贿赂自保的时候,如果还是坚持自己的“清高自傲”,至少会被“上级”另眼相看,前面的路就不好走了,有时就会陷入“委曲求全”的境地,也变得腐败了。就这样,“塌方式腐败”成形了。

有位当教师的朋友开玩笑说:“我们想腐败都没有机会。”这调侃的话语也折射出一个现象,如果没有“行贿”者,那“受贿”就无从说起。对于一个团体来说,如果“下属”们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严格自律,以大局为重,面对“上级”的“腐败”倾向,能够做到“宠辱不惊”,按原则办事,至少不去充当韩、楚、魏三国的角色,保持中立的态度,也不至于成为“塌方”里的重要份子。而像燕赵之气概者,在“塌方式腐败”中,只要一直坚持党的原则,不委屈求全,不低头妥协,是一定不会走燕赵之路的,因为清正廉洁者自有党和人民作坚强后盾,还何惧之有?

当然,作为“属下”们,如果都来“抱团拒腐”,那似乎难度很大,因为那需要坚强的党性和崇高的境界。然而,并不是说难度大就办不下,相反,这更能考验出党员干部是否能牢记初心,是否能坚持原则是否能抗拒诱惑……就拿近年来落马的那些“老虎”来说,也不是说他们的“属下”都“腐败”了。包括那些中央级别的“大老虎”,他曾经的部下也不乏清正廉明的干部。要修炼出“抱团拒腐”的境界,就要在“两学一做”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服务意识,不为名利所动,不为威风所慑。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这话说得非常精辟,是自己的反腐意识差了,没有筑起拒腐防変的铜墙铁壁。凡事都是这样,要有大局意识,才能行稳致远;但凡那些私欲膨胀、各自为政者,就很容易被各个击破。因此,党员干部在“拒腐防変”中,要准确判断执政行为的是与非、功与过,明白得失,善于取舍。入歧途者,当以六国为“戒”,广交良友,广结“良缘”,团结一致,大局为重,方能将“塌方式腐败”消除与萌芽。(文/何竹梅)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以史为鉴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