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全国人民都在谈论着“收入分配改革”,这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是中国企业的二次转型。不管路径、时间表是怎样的,“转”的共识已经形成,而对于中国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这个命题如今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我们需要冷静地看到,在出口导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依然主打中国经济的情况下,企业实现转型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转型也是令企业家不得不为而又不敢轻易为之的一把双刃剑。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转型的周期越来越短、转型的难度越来越大、对转型的要求越发的复杂。
在业内,转型失败的案例层出不穷,根据权威咨询机构的调查结果:在实施转型的企业中,超过30%是转型失败的,超过30%的还在痛苦的转型过程中忍受煎熬,只有不到30%的企业转型成功。虽然企业界对转型成功的价值已形成共识,但是达到预期的结果却绝非易事。
转型之路艰难曲折,而且对于不同企业做法也各有不同。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企业转型成功?
记者最近认识的一家企业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样本。福格太阳能原是国内轮胎出口企业,2016年进入太阳能产业,其主要市场在国外。2016年,福格太阳能从一个集团部门独立成为公司,开始进军国内市场。在营销策略上采取以外贸发展拉动内销市场,成功的市场运营保证了青岛福格到2016年4月国内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销售业绩。
不熟悉福格的人都会对这家企业的转型抱有疑问,福格本来就已经是国内具备一定规模的轮胎生产厂商,在海外出口销售上具备稳定的市场和份额。对于这次看似出人意料的转型,福格太阳能董事长陈秀芹表示:“当时选择进入太阳能行业的想法很简单。那时国内新能源产业还没有像现在一样繁荣,政策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使得新能源市场走向存在变数。但作为12亿人口的大国,发展新能源是必然趋势。”
2016年,福格集团高层就决定进军正处于群雄逐鹿时代的国内太阳能产业,希望从一家资源消耗型的传统企业,逐渐转型为包含新能源研发与制造的区域综合性产业集团。陈秀芹与她的团队坚持“为了生活者而创新”的理念,对产品技术不断追求。在公司先进双筒太阳能热水器问世几个月后,又开始激光焊接技术的深度研发。正是基于对科研的重视,福格加大了对人才与设备的引进,逐步形成了独有的技术研发团队。
从产能的转变角度看,福格的转型也很符合企业发展的规律,而且从高耗能、高排放向节能减排的方向转移,本身就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部分。但目前来看,陈秀芹所面对的难题还有很多。
据统计,大大小小的太阳能热水器整机生产企业目前数量有上千家,其中仅15%左右的企业拥有一定的品牌意识。大多数太阳能热水器企业以作坊为主,依赖产品组装、自然销售、低价竞争等形式打开市场。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太阳能生产制造企业由过去的5000多家锐减为2800家,在未来的5年,将会缩减到300多家。对于一个刚刚在新领域里站稳脚跟的企业来说,行业群雄割据的激烈争夺往往来得更加残酷。
除此之外,中国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往往面临一些内生性的典型症状,具有中国式的特征,比如企业做着做着就陷入规模扩张的瓶颈;养不肥,好不容易把规模折腾起来了,但越做越不赚钱了;越来越觉得身边的人扶不起来;越来越搞不定,企业天天有事情在发生;最后一个就是放不了,越来越受拘束,潇洒不起来。这些症状的背后,更主要是观念的障碍。
如何解决这些内生性问题,有专家指出,企业应做到洞察需求,平衡需求。对各个利益相关方需求具有洞察力,然后有效去调配资源,平衡各方面需求。总而言之,第一是以人为本,以己之力谋生存;以群之力谋事业。其次应当是在商业模式上寻求突破,在这过程中,应理清如下问题,即企业的产业定位、客户定位、能力定位、价值定位、特色定位、盈利模式、成长定位以及风险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