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吉林省委、省政府在全省组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大安市先后有237名农民青年走入高等院校。如今,学业有成的他们回到了家乡,用知识带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大力发展当地经济,用青春描绘新农村的美丽画卷。这里记述的是其中3位大学生的创业故事。
养殖大王——马永超
2016年马永超毕业返乡后,他把创业方向定位在生猪养殖上。在丰收镇政府的帮助下,他投资4万元盖起了250平方米的猪舍,当年出栏生猪100头,纯收入4.5万元。创业成功,更坚定了马永超继续发展生猪产业的信心,第二年他又扩大了养殖规模,投资2万元新建一栋120平方米的猪舍,购置母猪,开始自繁自养。3年多来,他的养殖场共出栏生猪420头。虽然这几年生猪价格不稳,但纯收入仍达到10多万元,成为当地有名的养猪大户。
为了实现“多条腿走路”,今年年初,马永超把目光放在了前景更看好的肉羊养殖上。他购回了80头羊,当起了“羊倌”。在他的带动下,当地村民兴起了一股“养殖热”。如今,他又义务为村民当起了养殖技术指导,哪里有技术难题,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香瓜大王——吕品
眼下,正是香瓜大批量上市的季节。在大安市海坨乡的香瓜基地,每天都有数十位来自黑龙江、内蒙古和长春的销售商排队等候。村民说,当地的“海坨”牌无雨香瓜之所以能供不应求,多亏了吕品的帮助。
吕品,2016年毕业。返乡后,他与洮南市北方辣椒公司签订了培育辣椒苗合同。当年,23栋大棚收入达16万元。但培育辣椒苗科技含量高,不适合带动农民一起致富。2016年,吕品通过市场调研,发现西甜瓜产业市场前景好,于是他立即腾出7栋大棚用来种植香瓜。经过辛苦劳作,当年纯收入达10万余元。一石激起千层浪,村民们纷纷仿效,开始种植香瓜,他也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乡亲们,还经常去田间地头进行指导,团结村的香瓜产业在他的带领下迅速发展起来。现在全村香瓜达40多公顷,年纯收入达百余万元,团结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农产品加工业的领头雁——董晓伟
董晓伟是去年从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毕业的。在学校期间,他就针对家乡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进行了调研。返乡后,在专家和老师的建议和扶持下,他决定以发展生态农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品牌农业。2016年初,在组织部门和红岗子乡政府的帮助下,他注册成立了大安市大伟精品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50万元。当年投资10万元,和农民签订单种植8公顷绿色无公害谷子,他负责技术指导和产品回收。同时,又投资2.5万元,先后购置了产品包装箱和产品封口机,实行精品销售。去年秋天,这8公顷绿色无公害产品实现产值23万元。
今年年初,董晓伟的合作社会员已达到103人,他与周边乡镇农户又签订了30公顷谷子种植合同。同时,又投资25万元,新购置了小米筛选机和抛光机。董晓伟说,他力争在3年内树一个享誉东北三省的小米品牌,带动更多农民走上致富路。姜伟明
史春雨 记者 曹梦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