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让这个新兴产业宛如一颗耀眼之星,有望成为我国高新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越来越多的海归,也将目光投向了这个极具潜力的高新行业。
抓住机遇
瞄准国内潜在医药市场
“300多年前,中国没赶上工业革命;30多年前,中国只抓住了互联网行业革新的尾巴;现在,生物医药行业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看到了这个机遇,就不应该再次错过。”浙江杭州德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华绍炳说。1991年获得美国马里兰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后,他曾在美国创办了两家生物技术公司。
华绍炳介绍道,由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物医药行业报以更高的期待,这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重大机遇。瞄准这个机会,2016年,华绍炳决定回国创业。
除了潜在的市场,政府对海归企业的扶持力度也是吸引华绍炳回国的重要原因。“中国政府在技术、资金、人才、市场上对企业进行扶持,这给刚成立的公司带来更多机会。”华绍炳说。
和华绍炳一样,毅然选择回国创业的还有北京义翘神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副总经理马宁宁,这位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生物化工专业的海归,也关注到了国内医药行业巨大的发展空间,于2016年进入北京义翘神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工作。
马宁宁感慨道:“中国医药销售市场每年增长很快。相应地,整条产业链都会随之发展。”他认为,这就像中国汽车销售量和汽车产业链之间的关系一样,买车的人多了,汽车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会得到发展。同理,中国医疗领域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也会带动生物医药的发展。
知己知彼
架起医药技术交流桥梁
作为海归,在国外接受过最先进的生物技术知识,积累了一定的国外人脉资源与技术资源,势必会推动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成长,成为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马宁宁认为,比起本土人才,海归最大的优势在于已经对国外先进水平有所了解,创业时就会更有目的性,这样能少走许多弯路。他说:“企业发展要兼顾战略和战术。技术就好比战术,但对企业更重要的是策略。要制定好的战略,首先要由里到外地了解国际先进制药是什么样,知道我们的差距在哪儿。”
中国医药企业欲走出国门,与国外合作是一条必经之路。马宁宁说:“如果产品只针对国内市场,可以自己来做企业。但是,中国市场只占整个世界市场的5%,如果只面向国内的话,是很不明智的做法。投资者可以考虑中外交叉合作,比如与欧美大药厂合作等,都是很好的发展途径。”而海归拥有的国外人脉资源,在推动中西合作方面,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华绍炳对此深表赞同。他认为海归比起国内同行业人员,更容易接触到国内外与医药相关的组织或者人才。他说:“与国外的不断交流能让企业得到发展,也有利于提升中国医药行业的地位。海外人才是这种交流的润滑剂,能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带来不可小觑的影响。”
着眼创新
在医药行业中搏击长空
创新是人类作为智慧生物的一个本质性特征,生物医药行业作为推动经济复苏过程中的新兴战略产业,需要不断突破。海归要在生物医药行业中搏击长空,就必须意识到自主创新是企业长久不衰的不二法宝。因此,他们也不断地身体力行,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生物医药领域的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有发明专利,进行技术储备。”谈到生物医药企业的前途时,华绍炳坚定地说。他认为,海归在创业的过程中,要瞄准市场,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在生物医药行业中,抗体医药前景光明,创业者们可以考虑在有一定的技术之后,进行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对中国生物医药界在国际上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创新最重要的环节是吸引人才。马宁宁认为,国家现在在引才方面做得很好,比如国家的“千人计划”对各行业吸引海归人才都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但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引才要注重让“良才”能得其所用;不光要找来“千里马”,还要给“千里马”以用武之地。唯有这样,中国生物制药产业才能弥久长新、永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