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合作学习
南洋模范初级中学张超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学生的学习开始趋向于主动,合作,探究和创新,教师的教学表现则要求更加民主,灵活.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小班化教学的推进,小组合作学习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现已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它的产生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一言堂"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然而,由于一些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
下面的这些镜头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可以见到:老师一发布合作交流的指令后,学生匆忙分组,每个人都在说话,可谁也听不清其他人在说什么;有的是学优生在唱独角戏,一个劲地嚷嚷,而学困生只有充当听众的份了;有的学生茫茫然,不知所措;更有一些纪律较差的学生干脆在自顾自玩耍……几分钟后甚至更短的时间,老师一声令下"停",全体学生立即安静下来.讨论完毕被老师点名的学生一张嘴就是"我认为……"而有的学生则一问三不知.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合作有效吗表面上热热闹闹,而实际的教学效果到底怎样呢显然这样的小组讨论其所以不能产生合作学习的效果,是因为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合作学习并没有真正发生.
从目前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分组不科学;时机不当;时间不足;教师指导不到位;评价不全面.深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论和策略的掌握不到位,以致出现合作学习仅仅成为一种时尚.但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有的老师甚至把合作学习当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开课必用,有的则机械地把它作为好课的评价标准之一.
的确,与传统教学相比,它能有效地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18世纪初,兰凯斯特和贝尔两人在英国首创因团体施教,采用合作学习方法.后该模式传入美国,得到著名教育家杜威的赞赏.合作学习的真正兴起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由于它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改善课堂心理气氛,促进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发展,在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进教学质量等诸多方面实效显著,因此很快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逐渐成为目前国际上采用的一种主流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在美国,有众多专门研究合作学习的教育机构,并且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促成了合作学习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蓬勃发展.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一种依据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它通过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换为小组之间的竞争.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合作学习把班级看作是由几个组组成的"个体",无论什么形式的学习都以组为单位,因此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尽可能减少两极分化现象.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教师应针对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研究和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1,合理分组,优化组合.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存在着智力,能力,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为了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地互补学习,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老师在分组时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力量均衡"的原则,人数以4——6人为宜,兼顾男女比例.当然,小组组成也可以是动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