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历代医家都很重视用笔记积累资料,明代名医王肯堂花费十多年时间,博览群书,认真收集资料,写成《证治准绳》。清代医家张璐为了撰写《张氏医通》,参考60多位医家100多部著作,积累十万字的资料,十易其稿,历时7年才写成。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笔记一般分成阅读笔记和心得笔记两大类。(1)阅读笔记:在阅读过程中记下所读内容的笔记。其中一种是在读到对自己很有用的章节时,当时来不及一一细读或写下心得,可先记下有关书名以及书后所附参考文献,标明出处,便于以后查找利用,这叫索引式笔记;另一种是把原文中某些重要句子原封不动地抄下来,作为备用;引语必须绝对忠于原文,防止断章取义,并注明出处,以便查考,这叫引语式笔记。再一种是在读完全文后,对作者所论述和探讨的主要问题,按作者的思想脉络,加上自己的理解,用简洁的语言或条举的形式依次记载下来,这叫提纲式笔记。这种提纲式笔记主要记录各章节论述的主要论点、结论、医案、数据等。提纲式笔记记录的内容比索引式、引语式笔记具体、有条理,一般不需要再查原文就可以直接利用,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阅读笔记的内容和方法,因各人的需要而异,通常是文章中最感兴趣的部分、核心内容,对研究课题有用的数据与结论,可以借鉴的研究方法等等。个人的阅读笔记,一般以活页纸记录为好,活页纸可以容纳较多的内容,整理时可灵活地把内容相近的归纳在一起,便于分类、排列、增插,查阅时更方便。(2)心得笔记:心得笔记不同于阅读笔记,它不是简单地摘录原文或写下提纲,而是记下自己阅读后的心得体会,其中凝聚着自己的新认识和新见解。科学研究与科学著述是一种艰巨的脑力劳动,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判断、推理与新概念的形成,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而是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读书过程中闪现的思想火花特别重要,应养成写心得笔记的好习惯。心得笔记的写作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种是在阅读中及时写下简单的心得体会,或作注释,或作考证,或提出质疑,或对不同见解提出商榷,这叫批注式笔记。古代医家常将它写在所读书页的天头处,称为“批眉”。另一种是读后感有感而发的创造性思维的记载,这是读书笔记中最重要、最难写的一种,通称札记式笔记。札记式笔记实际上是一种创作,是对原作融会贯通后,写出有一定见解的心得体会。要求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无论是发挥或辩解,都要有一定深度和新意。一点一滴的心得体会是“零金碎玉”,经过日久天长的积累,就会产生认识的飞跃,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或理论。如清代医家尤怡在《医学读书记》的“自序”中写道:“予自弱冠,即喜博涉医学,自轩岐以迄近代诸书,搜览之下,凡有所得,或言或疑,辄笔诸简,虽所见未广,而日月既多,卷帙遂成。”所以,写心得笔记是为科学研究与科学著述积累资料的重要方法。上述资料扎自《中医药文献检索》(上海科技出版社)。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中要求的精读笔记,一般以心得笔记的形式为主;泛读笔记则以阅读笔记为主。
读书笔记书写方法(参考资料)
作者:如文
点击显示
- 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