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励志网 - 美丽梦想·美丽人生·美丽中国
 | 首页 | 励志 | 学习 | 书籍 | 心态 | 创业 | 格言 | 处世 | 文艺 | 作文 | 
 ◎ 励志书籍 > 活物:寻找生命真相的传奇旅程 > 正文
【字体:  】      【发表评论

第7节:纽约,纽克大道,66街(5)

  病原体是非常非常小的,当然我们也就无法用肉眼看到了。人类能用肉眼观测到的最小粒子的直径大约为0.2毫米。而要想看到这么小直径的物体,还得首先保证我们的视力足够好才行。一般情况下,人类无法用肉眼观测小于1毫米的物体,如果你说你看到了,那么其实是你的想象力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引发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也就是病菌,通常情况下是呈球状的,直径在1纳米左右。如果把人类勉强能看到的微粒看成是橄榄球的话,那么病菌就只有仁丹那么大了。为了能够观测到这个病菌,我们唯一的方法就是使用显微镜。早在19世纪80年代,人们就已经发明了光学显微镜,到了20世纪初,也就是野口英世所处的那个年代,其性能就很不错了。

  在试验台上小心翼翼地将试管打开,用吸移管将体液转移到玻璃切片上来,一定要轻轻地、少量移动,之后将试管口封好。接着,在玻璃切片上盖上盖玻片,将体液均匀摊开。然后将其快速移到显微镜下。这时,你要屏住呼吸,仔细观察显微镜里面的景象。同时,你需要一边观察一边对焦。于是,最初很模糊的东西开始在你的视线范围内慢慢成像。这是什么?突然,你觉得后背发凉。显微镜下,你看到很多微细的像米粒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紧紧地排列在一起,有秩序地慢慢蠕动。

  对,就是这东西。这正是导致疑难杂症的病原体!你大叫:“我终于发现病原体了!”于是,你赶紧开始写论文准备发表……

  确定病原体的路上陷阱不断

  为了不使你这一伟大的科学发现成为历史上一朵没有果实的花朵,或者说,为了使你的这个发现不被历史遗忘,你的逻辑思维需要有多缜密呢?最起码的,在实验前做病毒防护措施时你必须极其慎重。同时,你还应该再做一个对比实验。

  再取一支试管,这次试管里需要盛放的是从一个健康人身体上提取的体液。另外,这个人的性别要与之前的患者相同,年龄相仿,其他条件也要尽可能地接近。至于体液的提取时间、提取方法等,也都要相同。然后,将其拿到显微镜下来做确认。还有,吸移管、玻璃切片等所有的实验工具都要换成全新的,为了以防万一,橡胶手套、白大褂、口罩等也都要通通换掉。之所以要这么做,是为了防止其他微量物质在不经意间混入到体液中,使体液里增加原本没有的东西而导致“交叉感染”。就这样,在事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开始对从健康人身上提取的体液也就是对比体液来进行观察。

  如果说,在这种情况下,你也同样发现了若干微细的像米粒一样的东西紧密排列在一起,有秩序地蠕动,那么,你之前得出的结论就毫无意义了。因为你所发现的这种东西,无论在正常人身上,还是在患者身上,都是存在的。也就是说,这种东西只是人体内一种普通的微生物,与疾病一点儿关系都没有。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冷静下来了,你需要重新返回到你的出发点;与此同时,你的实验也要从零重新开始。

  相反地,如果无论怎么观测,都无法从健康人的体液里看到这种东西,他的体液里面非常干净,什么都没有,当然也就看不到一点儿像米粒一样的东西在有规律地蠕动,这样会怎么样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就说明我们实验的第一步就算完成了。同时,我们也可以初步得出“患者与健康人的体液之间存在差异”这样一个结论。但是,我们的实验报告上,也只能写上“患者与健康人的体液之间存在差异”这一句话。
  
浙ICP备12031268号·中国·浙江·嘉兴·Email:123@zhlzw.com
  ※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更多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