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的读者会想,要是不在同行之间公开谁是论文的著者,审查起来可能会相对公平一点。比如说,在大学入学考试的阅卷过程中,都会采取密封考生姓名的方式,但是,应该没有比论文更能体现著者个性的东西了。即使是著者的信息被处理掉,审查者们也6 可以根据论文当中的措辞、主张、引用文献列表等来推测出来。因为,这个世界上的研究者实在是太寥寥无几了。
关于20世纪最大发现的疑问
这里有一个研究案例,里面包含了一个非常微妙的问题。那就是,关于20世纪最大发现的困惑:沃森与克里克是如何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
之前关于生命的定义,我这么说过:“能进行自我复制的系流。”而生命进行自我复制的基础,就在于DNA能够相互复制的双螺旋结构。DNA就是将遗传信息从细胞搬运到细胞,或者从父母搬运到子女的物质的本质。得出这一结论的是奥斯瓦尔德?艾弗里。另外,我们还知道了,如果对构成DNA的4种核苷酸进行分析,就会发现,里面A(腺嘌呤)的含有量与T(胸腺嘧啶)的含有量是相等的,G(鸟嘌呤)的含有量与C(胞嘧啶)的含有量是相等的(查戈夫法则)。但是,没有人注意到这一事实的意义。
而沃森与克里克,则把关于这一难题的一些研究成果“剽窃”来,并向世人宣布他们发现了DNA的结构。他们的论文只有千余字,非常短,于1953年4月25日刊登在《自然》杂志上。
他们的论文用图解的方式表现了DNA的双螺旋状结构,说明这两条链是由糖和磷酸组成的,其内部A与T,G与C有规律地成对地排列着,对查戈夫法则的成立作了明确的说明,同时,也暗示了这两条有着“互补”关系的螺旋链条能够进行自我复制。所有的人都被这篇论文震动了,但是,在这个图表中,关于解开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关键——这么重要的信息,却是以非常漫不经心的口气进行说明的,而且,几乎没有什么人注意到。
在两条螺旋状链的旁边,有很小的箭头,这些箭头的方向是彼此相反的。DNA链在化学上有着方向性,有头和尾。构成双螺旋的两条链并不是朝向同一个方向的,而是朝向相反方向的,互相缠绕在一起。这样,内部的核苷酸才能像螺旋状那样一点点地扭曲,并 且等间隔、等距离地绕在一起。
我们再来作进一步说明,正是这种化学上的方向性,夹在引物中很短的DNA片段才能在复制的时候,依次按2倍、4倍的数目增加。那么,沃森和克里克是通过什么方式向我们展现了DNA的螺旋结构呢?关键在于,他们找到了其中最为重要的线索。
为DNA拍照的年轻女科学家
我手头上有张照片,是罗莎琳德?弗兰克琳的。照片中的她身着一件很朴素的罩衫,静静地站在那里。因为照片是黑白的,所以我们无法判断她头发的颜色。我想,应该是接近于黑色的棕色吧。在灯光下,她显得格外迷人。她的眼睛似乎盯着某个遥远的地方。从她那浅浅的微笑里,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她内心深深的忧郁。
浙ICP备12031268号·中国·浙江·嘉兴·Email:123@zhlzw.com
※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更多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