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弗里既没有炫耀自己的实验成果,也没有对外宣称自己发现了什么。他只是把自己根据一步一步实验数据推出的一个又一个严格的结论整理成论文,然后向外界投稿。当时,他的论文被刊登在了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刊发的《实验医学会杂志》上。
艾弗里是非常谦虚的,但仍有对他毫不客气的批判者,有人对他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最猛烈的攻击。其中之一,就是跟他在同一研究所(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的同事,这个人名叫阿尔佛雷德(AlfredMuskie)。他固执地坚持,是DNA中的杂质改变了R型菌的性质。他认为,DNA这种结构非常简单的物质中不可能含有遗传信息,遗传物质的本质其实是蛋白质。
面对来自同事的如此猛烈的攻击,艾弗里心中自然无法平静。这无疑是对他研究生涯的坚定否定。不管怎么样,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尽可能地使DNA的纯度达到100%。
那么,如果不破坏实验材料DNA,而将混在其中的蛋白质除去,可不可以呢?这里有个方法,那就是利用蛋白质分解酶。用蛋白质分解酶处理实验材料DNA的时候,酶只会与混在DNA里面的杂质蛋白质发生作用,并将其破坏掉,而对DNA本身不会起作用。进行这样的处理之后,实验材料中留下的能够改变菌的性质的就只有DNA了。实验得出的结果是肯定的。
相反,如果用DNA分解酶来对实验材料DNA进行处理,行不行呢?这种DNA分解酶只会对DNA产生作用,并将其粉碎、分解掉,而对实验材料中的蛋白质不会起作用。所以,如果处理结束之后,性质转化作用消失的话,就说明能够进行性质转化的就是DNA。反之,如果性质转化作用没有消失,那么就说明实验材料中DNA以外的物质具有性质转化的作用。实验结果是前一种情形,即使用DNA分解酶后,性质转化作用也就随之消失了。
尽管艾弗里进行了如此缜密的实验,来自批判者反对的声音仍然没有丝毫要减弱的迹象。他们认为,使用蛋白质分解酶后,性质转化作用之所以没有消失,是因为蛋白质对酶具有一定的抵抗性。另外,他们还认为,使用DNA分解酶后性质转化作用消失,也许是因为酶里面本身混进了蛋白质分解酶。
这种反对声音使性质转化理论越来越混乱。即使你的实验材料DNA再怎么纯净,哪怕纯度达到了99.9%,剩下的0.1%的杂质也有可能进行性质转化。而对于生命科学来说,实验材料要想100%纯净,在理论上来讲是不可能的,因此,艾弗里也就无法对批判者的言论进行有力的回击。
杂质这种东西,在野口英世进行确定病原体的研究中也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蠕动的微生物,用吸移管将其提取出来,然后注射在健康的实验动物身上,最终导致动物生病,035 即使这样,也无法确定这种微生物就是导致动物生病的病原体。因3 为,吸移管提取的液体中可能会混有在显微镜下无法观测到的这种微生物以外的微细物质,比如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成像的病毒之类的东西,即无法排除液体里面混进了微量杂质的可能性。 换一种角度看杂质
浙ICP备12031268号·中国·浙江·嘉兴·Email:123@zhlzw.com
※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更多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