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楼的结构非常简单,所有楼层的走廊都在中间,两侧是狭窄、杂乱的研究室。楼层是从地下2层到地上10层,几乎所有的研究员都要用到楼里很旧的电梯。我所在的那个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正好在这栋楼的中间——5层。走廊的尽头有窗户,透过这个窗户,就能看到通常谁都不会去的阶梯教室。我喜欢那儿的阶梯。
阶梯是长圆形的,由下而上呈螺旋状。扶手的造型大概在当时很流行吧,上面的雕刻也很讲究。如果从阶梯的最上层往前面俯瞰,会看到细长的圆有规则地重叠在一起。如果一直这样盯着看,就会觉得头晕。这种几何形状,总让我想起我小的时候看的科幻电视剧和时间隧道之类的东西。不,这里的阶梯其实就是时间隧道。
我刚刚习惯纽约生活的时候,有一天,研究室的老板对我说:“伸一,你知道谁在我们头顶上的6楼吗?是奥斯瓦尔德?艾弗里哦。”
有一天晚上,我做实验做到很晚。我就沿着这个螺旋状阶梯又往上爬了一层,来到了6楼。走廊里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地板是亚麻油地毡铺成的,就是在这里,艾弗里度过了他生命里40多年的光阴。也许,走廊和墙壁都是经过改造的,已经完全没有过去的影子了。可是即便如此,我也觉得,我似乎看到了奥斯瓦尔德?艾弗里的踪迹。
关于艾弗里在这个走廊上走动的情形,和洛克菲勒研究所一样位于曼哈顿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生物化学研究室里的DNA研究者埃尔文?查戈夫,曾经在他的文章里这样写道:
“我经常到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去——我在M?伯格曼研究室工作。我经常看到走廊的墙根底下,有一个年迈的穿着浅褐色实验服的人经过,就像老鼠一样。这个人就是奥斯瓦尔德?艾弗里。”(《通往生命科学的道路》,1979)
艾弗里于1877年生于加拿大,是一个牧师的儿子。10岁的时候,全家搬到了美国的纽约市。在哥伦比亚大学,他走上了医学研究之025 路。艾弗里的医学研究始于1913年,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他开始在2 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工作。那时,他已经36岁了。这个年龄对于一个医学研究者来说,已经算是相当晚了。
艾弗里住的地方是一个很小的公寓,离研究所隔着3个街区。早晨9点左右,他来到研究所,进入到医学楼6层的研究室,开始他一天的医学研究,到了夜里就直接回到公寓里。就这样,他每天都过着很有规律的生活。他几乎不去出席什么学会活动,或者是什么演讲、旅行,他也再也没有到过纽约市以外的地方。他一辈子都是单身。
他外表看起来很独特。身材瘦小,秃顶,但是头很大,眼睛很有神,就好像能鼓出来一样,下巴尖尖的,就像童话故事或科幻小说里提到的外星人似的。
艾弗里在洛克菲勒大学的那个年代,跟野口英世是完全重合的。也许,他们俩从来都没有说过什么话,但是至少彼此之间还是知道的。艾弗里的科学研究工作达到顶峰的时候,正好是野口英世去世之后的20世纪30年代。恰好在那个时候,曼哈顿高层建筑陆续拔地而起,艾弗里肯定也在研究所里远远地眺望过克莱斯勒大楼和帝国大厦等。
浙ICP备12031268号·中国·浙江·嘉兴·Email:123@zhlzw.com
※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更多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