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究竟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关于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直到现在,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其实也是围绕如何对生命进行定义而产生的论争。本书的目的就在于此: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界限究竟是什么?现在,我想来重新作一下定义。我的结论是,病毒不是生物。生命是一种可以进行自我复制的系统,我认为,把病毒定义为生物的条件还不够充分。那么,从生命的特征来看,再对其他条件进行一番设置会如何呢?比如生命的运动性?这就需要我们保持一种微观的想象力了。这正是我想探索的。我们有必要以此为前提,围绕着“自我复制”这个概念的成立去做探讨。为此,我们需要再次回到历史的舞台,再次回到纽约的钮克大道。
未被歌颂的英雄
“の下の力持ち”这句话如何翻译成英文呢?我一直比较喜欢使用的《日本口语辞典》上面是这样解释的:Anunsunghero(未被歌颂的英雄)。在这个词条的解释里,还有这样一句话:Heisdoinganexcellentjobthoughheisnotgettinganycredit(虽然他默默无闻,但他从事着卓越的工作)。这句话作为对这个词条的解释,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总让人觉得里面欠缺了点韵味。
20世纪人类揭开了科学大发展的序幕,这是一个科学之花盛开的时代。那么,究竟是谁最先拉开了历史的帷幕呢?1953年,英国剑桥大学的杰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发现了DNA是双螺旋结构,并且这一结构漂亮又简单,这在当时轰动了整个世界。当时,沃森只有20几岁,克里克也只有30几岁。这一伟大发现,使这两个原本默默无闻的科学家一下子成为20世纪生命科学史上最耀眼的明星。这个理论使他们一夜成名,为他们铺上了鲜艳的红地毯,红地毯一直延伸到他们在斯德哥尔摩拿到诺贝尔奖。不管怎么说,他们是“被歌颂的英雄”。
正如本书的序里所说,双螺旋的重大意义不仅仅在于能够创建一个美丽的结构,还在于这美丽的结构里面蕴涵着机能。沃森和克里023 克在他们论文的最后,毫不在意地这样写道:“我们并不是没有注意2 到,这一对称结构立即使人联想到遗传物质可能有的复制机制。”
DNA双螺旋结构是能够互相进行复制的对称结构。如果我们将这个双螺旋结构分解开来,它们正好是照片和底片的关系。由照片重新制成底片,由底片制成新的照片,于是,就又形成了新的DNA双螺旋结构。而在这里,写进这个双螺旋文件夹里的,无疑就是遗传基因。这就是生命进行“自我复制”的系统,这是一个当新的生命诞生的时候,或者是细胞进行分裂的时候,可以进行遗传信息传递的系统。在这里,我们知道了解开DNA的结构就使年轻的沃森和克里克一举成名的原因,那就是,他们让我们知道了只有DNA才是传递遗传信息的最重要的物质。那么,世界上第一个意识到DNA是遗传基因的人又是谁呢?这个人就是奥斯瓦尔德?艾弗里。
奥斯瓦尔德?艾弗里
我在洛克菲勒大学作研究时,所在的那个研究室是在一个叫医学楼的楼上,这座楼早在20世纪洛克菲勒大学创立之初就存在了。在这个楼的前面,有个很漂亮的大花坛,纽约漫长的冬天刚刚过去,这里的郁金香就盛开了。
浙ICP备12031268号·中国·浙江·嘉兴·Email:123@zhlzw.com
※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更多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