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励志网 - 美丽梦想·美丽人生·美丽中国
 | 首页 | 励志 | 学习 | 书籍 | 心态 | 创业 | 格言 | 处世 | 文艺 | 作文 | 
 ◎ 励志书籍 >> 以人为本——孔子管理学 >> 有没有理想的管理人员?
【字体:  】      【发表评论

信任是良好管理的基础(2)

美国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曾经这样定义过经理人的职责:“其目标就是将企业的资源和努力汇集到一个方向上,从而抓住机遇,能够产生出具有经济意义的结果来。”

  为此,必须了解的是,人们始终仅仅能够“安排”或者“决定”实实在在的状况。也就是说,管理要比安排做得更多。管理者、领导者要比经理人更高。依靠原先的军事习惯和信念,如普鲁士军官冯?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的观点,做出决策不是管理人员的惟一标准。不能像“安排”一件物品一样去“安排”人。但这完全就是领导人员(“Leadership”)的职责,它涉及的不是内容本身,而更多地是参与人员之间的关系。

  经理人可以是领导者,但不必是领导者。我们以后还会谈到他们之间的区别。可以肯定的是,管理要比安排做得更多。安排是手艺,管理是要创造信任。

  管理和人类一样悠久,但管理成为科学对象的时间还不长。最早的管理理论产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将管理风格分为独裁、放任和民主几种。七十年代,管理方格理论(管理方格理论(Managerial Grid Theory,由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行为科学家罗伯特•布莱克(Robert R•Blake)和简•莫顿( Jane S•Mouton)在1964年出版的《管理方格》一书中提出。管理方格图的提出改变以往各种理论中“非此即彼”式(要么以生产为中心,要么以人为中心)的绝对化观点,指出在对生产关心和对人关心的两种管理方式之间,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互相结合。-译者。)应运而生,提出职责目标和员工目标之间存在的矛盾。八十年代,情境管理法出现了。在这种情境管理法中,人们努力考虑到员工的成熟度。根据该理论,所谓的管理品质,并不是对其管理品质本身做出评价,而是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境适应员工各种不同的成熟度。所有这些理论中,有一种观念是共同的:管理品质是由个人和具体的管理人员的行为决定的。如果谈到这是一种专业素质的话,那么管理能力成了独特的个性标志。个性标志尽管可以通过培训获得,但绝大部分仍然取决于管理人员的个性本身。到了九十年代,组织理论被引入。在这一系统的思想理论中,并不是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标准做出定义,而是将管理置于上下关联的组织中,管理必须根据要求经受组织的考验。对管理及其管理素质如何构想,这和组织理论直接相关。我们以不同的组织图为出发点,可以从中得出各种各样的管理图。它们的共同点是:组织中的管理职责就在于,在其环境中掌管好该系统,也就是掌管好该组织,确保其生存和发展。组织被定义为一种存在的社会系统,其核心要素就是沟通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友投稿 |
浙ICP备12031268号·中国·浙江·嘉兴·Email:123@zhlzw.com
  ※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更多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