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分析角度浅谈自信、自卑和自负

作者:徐雪晴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1-09-13

关于《零和游戏》的探讨——从精神分析角度浅谈自信、自卑和自负

以下文章是由对《零和游戏》中对“双赢”的谈论引发的,在此,首先要感谢“不随意注意”的宝贵意见。以下就是“不随意注意”的观点,再之后就是笔者的论述:

可是我是这样认为的,那些着力于找寻“双赢”的人是已经超脱于自负与自卑之外的了,他们希望在绝对的赢或输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类似于和谐的可持续观,既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又不至于对对手“太残忍”。

我基本上同意你的观点,但有几点要稍做修正。你用了“超脱”这个词,但对此我育不同的看法。首先,我要下一个结论,没有人可以超脱自卑和自负。人的内心总是自信、自卑和自负的。你说的那种情况你一个人能够有机地协调好这三情节,获得创造性发展的人。人的内心总是自信、自卑和自负同时存在的,只有这样一个人才是一个健全的人、一个完整的人。所以,任何人都无法超脱自信、自卑和自负。对此,我将用“精神分析”的角度阐述这个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谈一谈自信,因为自信是一个人生存发展和幸福生活必不可少的基础。大众的观点常常认为,一个人自信过头了就是自负,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自信和自负不是数量上的差别,而是本质上的差别。所谓自信,就是一个人对自我存在的认同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简单地说,“我可以做好这件事情”,这反映出来的就是自信,而自负反映的则是追求优势胜利的心态,它一定存在“比较优势”,通常与安全感、控制欲、权力、地位、声望或金钱挂钩,简单说来“我做得比所有人都好”,这反应出来得就是自负。自负通常与自卑相对应,即自负和自卑总是同时存在的。下面让我们来探讨自卑,自卑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心理的落差和缺失,是一种心理的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主要源于归属感的缺失,即不被认可和接纳或在不对等的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对人际关系不可避免地具有依赖性。和自负一样,自卑也是通过“比较”体现出来,体现的是“比较劣势”。例如,一个自卑的孩子往往在父母面前显得沉默寡言,在收到父母的责骂时和管制时显得低声下气,有时尽管自己时正确的也不敢提出来,更别提反抗,因为此时他已经认可了这样明显地位不对等的亲子关系,在他受到指责和管制时会潜意识地将父母和自己作比较,尽管他完全意识不到,但他会收到来自潜意识的一个信息——自己出于劣势地位,而父母是权威,因此他选择顺从父母的意愿,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那么,主要才能达到“双赢”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 必须了解自信、自卑和自负存在的意义。要了解这点,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个定律 ——心理平衡。人的内心总是倾向于维持某种平衡状态,只有维持这种平衡状态,人才能够保持清醒的理智和健康的人格,否则就会出现精神的异常,人出于这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会尽力去维护这种平衡,这种内心的平衡状态正是道家所说的“上善若水”,和佛家所提倡的“心若止水”。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不平衡是经常被打破的,无论是发生好的事情还是不好的事情,都会令我们的情绪发生波动,情绪一旦发生波动,这种平衡就被打破了,以下我举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1、当一个人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时,他会感到骄傲、自豪、喜悦、兴奋,甚至狂乱,但是时间点一过,他(她)的情绪会恢复平静,因为此时他(她)的自我防御机制已经开始起作用,令他(她)的情绪恢复平静,他(她)的内心因此恢复了平衡,他可能找到了新的平衡点。

2、嫉妒。当一个人周围的人取得成功时,他(她)可能会为其感到高兴并为其祝福,而取得成功的人也欣然接受,那么双方都会感到快乐,心理平衡此时被打破,但随着情绪的恢复平衡又得到恢复,在心理平衡被打破到恢复的过程,双方的感情进一步增进,这类似于心理咨询学上的“共情”,在此我只是以此作为比较,因此不作过多的论述。另外一种情况,他(她)可能会记恨这个人,即嫉妒。要了解嫉妒于心理平衡的关系,我们必须探讨一下嫉妒的发生机制,即嫉妒时怎么样发生的。首先,在他(她)得知他(她)身边的那个人获得成功以后,他(她)会无意识地分析现状,现实就是,他(她)身边的那个人获得了成功,而他(她)没有,接下来,他(她)又无意识地将自己和身边的那个人进行了对比,对比的结果是他(她)出于劣势地位,因而激发了其自卑感,自卑的过程是相当痛苦的,时常伴随着失落感、低落感、压抑的情绪、悲伤和难过。在这之后,他(她)试图让内心恢复平衡,一方面,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另一方面,他(她)急切地希望摆脱内心的负面情绪,因而他(她)渴求恢复心理平衡的意愿就显得尤为强烈,此时此刻,对于摆脱内心状态的迫切需求就上升为主导需求,其它的一切因而退居末尾,无论是于对方维持良好关系的需求还是自身长远发展的需求,总而言之,他(她)变得极端的情绪化。但是,心理平衡不是说恢复就能恢复的,它必须通一定的方法才能实现。于是,他(她)开始寻求心理平衡的方法。找到方法的前提是分析就是找到心理失衡的原因,这是一个简单的逻辑关系,于是他(她)又开始寻找心理失衡的原因,即自卑源,于是凭借他(她)的直觉他(她)感受到自身的负面情绪都是对方造成的,出于人类归因的本能,他(她)开始归咎责任,在他(她)的逻辑里面他(她)会认为,都是那个家伙的错,是其把我害得这么痛苦,于是,他(她)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方的成功就是自己不成功的原因,于是,他(她)开始采取一切他(她)可能采取的方式去应付这个成功者,当然,这只存在于他(她)的内心世界,存在于他(她)的想象中。他(她)对这个成功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嫉妒也随之而产生。这一切都发生于无意识的状态,行为主体无法觉察,但他(她)会收到且一定会收到一个来自潜意识的信息——他(她)应该也必须记恨这个人。从这点来看,嫉妒是自卑的“外移”。

由此可见,自卑源于现实生活和人际交往造成的心理落差感,因此是不可避免的。除此之外,一个人一旦从从自卑感中摆脱出来又没能得到及时的安抚和心理疏导的化,就会对自卑感产生强烈的恐惧,因此,他(她)会对一切可能引起他(她)自卑感的人和事物产生莫名的不安全感,通常来说,承认自卑就意味着自身的弱小,这样又会引发自卑,陷入致力于恢复心理平衡的自我矛盾之中。因此,人们会尽力回避有关自卑的问题。如果实在回避不了,在自我防御机制的作用下就会发生合理化作用。合理化,又称为文饰作用,指通过寻找一种看似合理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为自己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说得简单一点,就是给自己找接口。所以,恐惧就被诠释为反感、厌恶和仇视。这样给我们一个启示,当我们反感一个人及其相关的人或物时,我们是发自内心深入地反感还是因为害怕面对其时激发自身的自卑感,因而被迫疏远他(她)、厌恶他(她)、反感他(她)。

接下来 ,让我们来谈谈自负。自负是由自卑感引并以自卑感为内部驱动力发展而来应对自卑的另类方式,其目的是为了维持内心的平衡状态。之所以说其是“另类”,是因为弥补自卑造成的心理失衡的正确方式是给以关心、照顾、温暖和关怀,让自卑受到的关注,因为正如我前面谈到的,自卑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归属感的缺失,情感的匮乏及爱的关怀,只有得到这些得到满足自卑感造成得心理失衡就会自动修复,但在实现生活中,该种渠道似乎难以实现。在现实状况中(尤其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严厉管制似乎成了一种既定的表达情感和交流的固定方式,很多时候,哪怕父母的动机是善意的,其目的是为了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仍然用命令、指责、说教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一来,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怀,就会形成强烈的自卑感,同时也会对父母的表达爱方式产生排斥和反感,天长日久天长,日积越累,这种自卑感就会不断地加剧和固化,成为人们既定人格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成长的孩子会羞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于他人的交流中感到紧张和不安,缺乏自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识的不断提高,孩子会渐渐认识到父母的动机,因此就会明白这是父母在表达对自己的爱,会渐渐认同父母的行为,甚至开始潜意识模仿父母的行为。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点,意识上明白不等于情感上也明白,因为意识不具备情感体验的功能,而感受爱是需要主观体验的,因此,这种压抑感情和情绪表达的方式以及由此造成的情感匮乏也因此延续下来,就像一个诅咒一种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下去。父母的严厉管制、人们习惯了压抑情感的交流方式,处此之外,僵化、固化、模式化的社会网络、物欲横流、对金钱和名利的追逐都使得对于自卑的正确修复变得如海市蜃楼一般。当然,再此我要强调一点,我指出的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但并不否认其他情况的存在。如此一来,就造成了现今的怪现象,当代的年轻人难以感受爱,羞于表达爱 ,缺乏爱,渴望爱,却又不知道如何去爱。

修复自卑的正常渠道因此被阻隔了,但是由于自卑所造成的心理失衡需要恢复平衡的迫切需求仍然存在。为了弥补这部分缺失的情感,人们于是选择了另外一种维持心理平衡的方法——造就自负,通过过渡代偿的方式来为自己缺失的情感寻找替代品即自负。所谓过渡代偿,指一个真正或幻想的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可以通过代偿而得到超乎寻常的纠正。自负因此转化为人们行为动机的内部驱动力,为人们提供生存和生活的意愿,因此,自负进而渗透到人们生活当中的各个角落,影响甚至主导人们的价值观取向、是非挂念、情感好恶、人际关系、行为准则等。介于自负的本质属性——追求优势胜利,因此,人们开始服从于自负的需求,因为只有在自负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才能从自负中获得暂时的满足感,于是对安全感、权力、金钱、名望和社会地位的追求就变得日趋合理,最终成为人们心中的“正义”。

这里的“正义”主要针对自负的需求而言,其主要又三层含义:1.自负需求的存在是合法、合理的 2、自身的自负需求又权而且必须被满足 3、自己的自负一旦遭到侵犯可以毫无愧疚地全力反击和报复。以下我用举例的方式来说明这个问题:

小张和小王是某高校商学院2007级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在班级内部,小张是班长,处事干练,成绩优秀,在班级内部受人尊敬,而小王沉默寡言,为人低调,学习成绩中上,人际关系一般。在前两学年的期末,小张以全班第一的优异成绩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小张也因此收到班内同学的钦佩和羡慕,小张也因此乐此不疲。然而,在地三年的成绩评定中,小王由于奋发努力一跃而起成为班内第一,不仅获得了励志奖学金,而且获得了班内其他同学的赞许。小张的光彩因此暗淡了许多。因为这件事情,小张开始记恨小王,甚至背地里说小王坏话,发动班上的同学孤立小王。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整个过程:首先,小张在班级内部获得了名望、地位,同时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了物质报酬,并且这一状况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于是小张在自负驱动力的作用下在心理上构建了这么一个事实——他获得这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尽管这不符合现实,并且,在他的潜意识里,他会用自定的法律来维护这一心理事实,他会确立自己的等级地位、权力范畴及“应该”得到的收益,因此,在他的内心形成了一个平衡点。如果在外在的现实条件不发生转变的条件下,这个平衡会一直持续下去。然而,正如上面所提到的那样,外在的客观现实发生了转变,小王取代了他的地位,他所构建的心理事实发生了剧烈的动摇,因而他为自身赋予的等级地位、特权和“应该”得到的收益也随之收到了质疑,由于他构建这一切的内部驱动力是自负,他的自负也因此收到了伤害,随着自负的受伤,心理平衡也因此被打破。此时,小张面对的是由于外在的客观事实和自身构建的心理事实相冲突所造成的心理矛盾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压力,心理压力一旦产生就必然寻求化解,这是心理压力固有的特质,这种特种是取决于个体维持心理平衡的主观需要。如何化解心理压力?摆在小张面前的有两个方案:

1.接受现实。接受现实就意味着要修改既定的心理事实,前面已经谈到,个体倾向于维持心理平衡,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个体不会随便修改既定的心理心理现实,从而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一般来说,有3类事物容易被个人的意识所接纳,令个体修改心理事实,让其成为个体内心世界的一部分,从而层承认其存在,这里需要强调一点,这里的承认不仅仅指意识上的承认,更大程度上是指感情上的接受。(1)未知的事物。对未知事物的易于接受的动力来源于人类固有的求知欲和好奇心。(2)对个体有益或预期有益,能够唤起积极情绪的事物。(3)以上来两类事物的结合体。然而,小张要接受的事实已经是既定的,并且不会带来明显的益处,因此不符合以上3类事物的任何一种。所以,小张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不大可能会接受现实。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因素会大大增加这种可能性。(1)对自卑的焦虑和恐惧。因为自卑感的存在,使得小张怯于接受眼前的事实,因为一旦承认眼前的实现,就意味着自己在跟别人的对比中处于劣势地位,进而激发自身的自卑感,从而加剧自身的心理矛盾,增加内心的痛苦。由于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小张潜意识会产生焦虑和恐惧,因而会对接受现实产生强烈的恐惧感,最终增加不接受现实的可能性。(2)对自负的固执。由于自负的存在,使得小张更难于接受自己在现实中的地位和状况。这种困难源于自负的严酷法令——自负神圣不可侵犯,在这种法令的作用下,小张会拼命维持自身的优越感、昔日的荣誉感和莫名的“自尊心”。这里的自尊心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虚荣。自我保护的本能,对自卑的焦虑和恐惧,对自负的固执,在这三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小张因此放弃了接受现实的方法。

2.否定现实。在否决了接受现实的解决方法后,小张开始采取否定现实的解决方法,因为采取否定现实的解决方法既不用修改心理事实,面对进一步可能造成的内心矛盾和冲突,又不用面对自卑感带来的焦虑和恐惧。在潜意识分析完自身的状况后,小张感到一切内心压力的源头就是小王,是小王令其自负收到了伤害,小王被小张的自负认定其侵犯了自己制定的最高法令——自负神圣不可侵犯,于是自负便运用其自身独具的法律“宣判 ”小王有罪,命令小张必须记恨小王,在此之后,自负又命令小张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来制裁小王,通过“外移”作用,自负的法令得到了实施,小张便开始孤立小王。这一切都发生于无意识状态,小张感到其是在按自身的意愿行事,但实际上,小张是在按照自负的意愿行事,按照自负制定的法规行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小张和他的自负之间的关系,自负是由小张为解决自身的自卑情节创造出来的另外一种情节,一但自负被创造出来,它就不可避免地具有自主性,很多时候它可以通过无意识的方式支配意识的行动却不备意识所觉察,因此,小张在这里已经不在再是一个行动者,而是一个被迫者,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自身的自负需求,而弃自身真实的情感、意愿、好恶、思想于不顾。他几乎将所有的经理都放再了满足自负的需求上,企图通过满足自负的需求来满足一种满足感,这就好比吸毒,当毒瘾犯时,通过吸毒可以获得展示性的满足,但个体又感到没有真正的被满足,于是他会想,是不是吸的量不够,于是五克不够就吸十克,十克不够就吸十五克,但无论吸食多少,都不会获得真正的满足,但在这个过程中,毒瘾会不断加深,对身心的危害也在不断加剧,他对毒品的依赖感也会不断加深,这种模式就是心理咨询学上所谓的“沉溺”,即企图从一种不可能获得真正满足的方式种去寻求满足。在这个过程种,小张不但失去了自我,而且人际关系也收到了严重的损害,也严重地影响到了自身的创造性发展。由此可见,如果一个人过渡地追求优势胜利就又可能被自负所吞噬,陷入过渡沉溺的恶性循环中。

最后,我们来简短谈一下自信,因为自信所涉及的面比较广,因此不宜在此用更大的篇幅来谈这个问题。关于自信,我将在以后用一篇独立的文章来谈。自信的作用,是将自卑和自负有机协调起来,形成三角稳定性,以此来稳固内心的平衡能力,增加内心抗压能力及内心协调能力,处理心理矛盾能力,而自信的前提是自知——即对自身有全面、清晰的认识。

现在,让我们再重申你的观点,现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的谈论过程:

(1) 不随意注意:

一直很好奇为什么有人那么的痴迷于赌博性质的游戏,游戏的结局不外乎两种——输或者赢!既然你不是诚心诚意的去输,那就是想赢,因为耗时费力地在哪里熬着也不会就是为了不输不赢吧。可是一个游戏无论几个人来玩,赢家所赢的都是输家所翰的,所以无论输赢多少,正负相抵,最后游戏的总和都为零。

大家却又都反常地痴迷于一件这样的事,为什么不想一想那些双赢的事呢?百思不得其解!

(2)gou2002767:

恩,有道理,不过要考虑双赢的事情首先要克服自己的自负,因为追求赢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追求报复性的胜利,即把自己的胜利建立在战胜别人的优势之上,享受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快感,这种行为的内部驱力来自于自身的自负。但这只是一个表象而已,归咎其原因,是因为自身的自卑,应为自卑和自负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总是同时存在的。如果要正直的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的话,那么就要适当地克服一下自身的自负,关注一下自身的自卑,协调好自身的内部情绪。

(3)不随意注意:

可是我是这样认为的,那些着力于找寻“双赢”的人是已经超脱于自负与自卑之外的了,他们希望在绝对的赢或输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类似于和谐的可持续观,既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又不至于对对手“太残忍”。

现在我用我的观点来解答你提出来的问题:

一心就想赢的人即是沉醉于追求优势胜利的人,这种人往往是受自身的自负驱使的,他们的执着来源于内心自卑所引发的不安全感,因此他们必须在于人的交往中建立优势地位,这样一来可以避免激发自身的自卑感而为他们自己带来内心冲突和痛苦,而对胜利的强烈渴求,是因为情感的缺失,通过从胜利中获得的暂时性满足感来弥补内心缺失的情感。因而造成了自负人格的过渡膨胀,自身失去了自我选择的自主性,追求片面发展而弃自身的真实情感、愿望、好恶、思想于不顾,这类总是生活在他人阴影下,想事情,做事情,选择自己的目标并将其转化为行动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强烈的被迫性,很多时候他们做事不是因为自己喜欢,而是因为“不得不”。我们知道,人要想自己的价值离不开社会,只有将自己的愿望和社会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并从中找到平衡点,以此作为目标去努力,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可,人的价值才能实现。过度的自负的人在实现自己的价值时错误把社会的需要当成自己的愿望,把自己的愿望和社会价值相分离,并把社会的需求当成自己的目标去实现,他们不管不顾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愿望,一心追求的只是社会的认可,因此不可避免地对人际和社会网络具有过度的依附性,他们失去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觉,自己的人生的目标,比如一个自负者在一个时期当考公务员盛行的时候,他会热心于做一名公务员,后来社会上经商风气浓的时候他又热衷于当一名出色的企业家,再后来社会上文学风气盛行,他又致力于做一名出色的作家,他的目标和喜好随着社会的需求而不断转变,其实实际上,他发自心底根本就不热爱他所从事的职业,他只对卓越本身感兴趣,即当他功成名就时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能够为他带来金钱、权力、名望、安全感和对生活的控制力——尽管他就算获得了内心也不会感到真正的满足和幸福,但他不得不这么做。因为受自负强迫性驱动力的驱使,他已经失去了自主选择的权力。这种人要和为了社会而做出自我牺牲的人严格区别开来,例如西方的耶稣,林肯,中国的谭谭嗣同,雷锋、孔繁森等,他们是在将自身的愿望和社会的要求完成了完美结合之后才为社会做出牺牲和贡献的,将自身的愿望和社会的要求结合是一个极其艰辛的长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经受非人的考验和磨难,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和自负的人不同,他们在实现自我价值时内心不会有强烈的矛盾和冲突,不会不时地感到莫名的不安、失落、无助,更不会在得不到别人的认可时愤世嫉俗,大发雷霆,也不在遭受挫折会时常进行自我怀疑和感到不知所措和茫然。

而获得双赢的人是对自身拥有全面清楚的认识,用自信将自身的自卑和自负有机地协调起来,能够明确地知道自己的愿望、喜好、思想和情感,能够发现自身蕴藏的才能并创造性地发展它,最终获得人格的全面发展和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最终实现自己真正的认识价值。他们即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同时又尊重别人的权利,并能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关于如何构建自信,我以后会用一篇专门的文章做论述。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超越自卑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