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避免步入全盘否定以往教育的误区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一个新旧交替、相互交错的过程,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发展和完善,是对以往教育的扬弃,而不是全盘否定,是在继承中否定,在否定中发展。因此,必须客观地、历史地、系统地、辩证地分析和看待以往的教育,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2.避免步入急功近利的误区 素质教育是一个艰苦的逐步推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实现,因此它具有潜在性、迟效性。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复杂的、持久的社会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把认识的提高当作工作上的实施,把开展活动当作效果。如有的学校组织听几次报告,搞了一次军训、学农等社会实践活动,就大讲其素质教育取得成效,这显然是不妥的。 3.避免步入素质教育不能考试的误区 在基础教育阶段,要求中小学生扎实的掌握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为学生个体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这是基础教育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不断提高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水平,运用考试或考查等检测手段,也是十分必要的。邓小平同志说:“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同检验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因此,考试不是两种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分界线。素质教育不是反对考试、不要考试,而要改革和完善现行考试制度,改革那种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的教学质量检测机制。素质教育的考试,要立足于全方位、全面发展,即所有学科和五育并举,从而科学、有效地发挥考试的检测、反馈功能。 4.避免步入重“课外”轻“课内”的误区 一部分人对素质教育的内涵本质没有真正认识,误认为搞素质教育就要“强化课外、弱化课内”,以活动替代素质教育。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是主渠道与辅助渠道的错位和颠倒。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因为学生在校的80%时间在课堂,因此,完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主要靠课堂。所以,素质教育必须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入手,以解决“不得法、耗时多、负担重、效益低”的问题。要树立素质教育是追求高质量、高效益教育的思想,在课内、课外安排上,真正体现课内打基础(抓共性),课外求发展(突出个性)。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