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保健方法有草药、薄贴、中医针灸、拔罐、刮痧、药茶、药酒、药浴、火疗、气功、推拿等,防治原则治病求本、扶正与祛邪、调整阴阳、调整脏腑功能、调理气血关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一)中医针灸
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用捻、提等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中国古人民很早就用中医针灸方法疗病保健强身。《黄帝内经》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上工”就是用中医针灸保健的医生。用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穴位,以激发经络之气,使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起来,从而起到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的目的。如针刺太阳治头痛;针刺颊车或下关、合谷止牙痛;针刺内关止心悸;针刺足三里治肠胃疾病等,有非常显着的疗效,而且工具简单,不用药物,治疗方便,收效迅速。灸法既能抑制功能亢进,也能使衰退的机能兴奋而趋向生理的平衡状态,因此灸法对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对增强体质大有裨益,不论病体、健体都可以使用,尤其对衰弱儿童有促进发育的作用。灸法是采用点燃艾条或艾柱隔姜、隔盐、隔蒜灸灸穴位以治病,所选穴位与针刺选穴原则相同。灸法有其独到之处,不能以针代灸。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灸法在某些方面是优于针法的。灸法虽然略有烧灼皮肤之痛,但不像针刺那样深入肌肉而达体内。
中医针灸禁忌
一定要注意选择穴位和针刺的角度及深度,否则容易发生危险。施灸时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如不讲灸法次序,先灸下部、后灸头部,患者常出现面热、咽于、燥等症。施灸时防止燃烧的艾绒燃火或脱落,烧损皮肤或衣物。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对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二)拔罐
又称“角法”,是一种借助热力和外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子吸在皮肤上面,造成局部充血或瘀血的一种治疗方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瘀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有行气、活血、消肿、散寒、吸脓拔毒的作用。
拔罐所使用的工具非常简单,竹罐、陶罐、玻璃罐、杯子、药瓶,只要其口光滑,边缘平整即可以,操作方法只要用镊子或手捏住燃烧着的一块或一团酒精棉,点燃后迅速丢入罐内,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即可吸住,火立即熄灭。拔罐疗法的另一个工具就是探子,或叫火把。可用一截较粗的铅丝,一头弯成圆圈状,易于用手握住,另一头缠上棉花及纱布,用来蘸酒精、点火。
拔罐的方法主要有四种:拔罐、闪罐、走罐、放血拔罐。
拔罐应根据病情选择经络上的穴位或病区,如治疗感冒头痛、结膜炎,可拔太阳穴;治疗支气管炎、哮喘可拔背部肺俞穴或肩胛间区;治疗腹痛、腹泻、胃痛,可拔天枢、中脘、气海或三里;胃痛还可选择脾俞、胃俞;风湿性关节痛、扭折性腰痛可拔痛区;毒蛇咬伤或疖肿,在患处作刺血拔罐,可以吸毒排脓,但应配合其它疗法。
拔罐禁忌
身体失去弹力者;全身剧烈抽搐者;血管多的部位及心尖博动处;水肿患者宜慎用。心脏病、血液病、皮肤病及皮肤损伤者、精神病或神经质的人、肺结核及各种传染病、各种骨折、极度衰弱、过度疲劳、孕妇、妇女月经期、过饱、过饥、过渴、醉酒等,均应慎用或禁用拔罐疗法。
(三)刮痧
中医刮痧是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是用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明代郭志邃着有《痧胀玉衡》一书,完整地记录了各类痧症百余种。
刮痧是用轻刮为补、重刮为泻手法来刺激皮肤,使皮下充血、毛细血管扩张,使病变器官、细胞得到营养和氧气的补充,使全身血脉畅通,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使汗腺充血而病邪从汗而解,使周身气血迅速得以畅通,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内病外治,体外排毒,达到正本清源之目的,从而恢复人体自身的愈病能力。刮痧疗法对慢性疾病效果显着,对厌食、酸、麻、胀、痛、凉有奇效。
刮痧材料选用水牛角,制成平、弯、有棱角而光滑、小巧、精致、运用自如的刮板,且水牛角有凉血解毒的作用;活血止痛润滑油:在偏远山区,可用银元、铜元、木梳背和菜油代之。
刮痧时,宜首先刮拭大椎穴及足太阳膀胱经的魄户、膏肓、神堂穴。然后再刮其他经脉线及患处局部。先在穴位周围的经线上或患痛部位及有关经络涂上活血止痛润滑油,取水牛角刮板以45°斜度,平面朝下,刮拭面尽量拉长,由内而外,由上而下,顺次刮拭,脸部、胸部由内而外,头部、背部、肩部、胸腹部由上而下,用力要适中、均匀,直接在人体皮肤经络上反复刮拭,只要数分钟,凡有病源之处,轻者出现红紫色瘀点,或密集的红紫色疙瘩,重则可见青黑包块,且会有痛感,如无反应,则无病灶。约3~7天后,患处平滑无包块、无痛感时才能实施第二次刮拭。其他部位如骨骼、关节部位,用刮板棱角刮拭,一般刮拭后二三天内患处会有疼痛现象,这是正常反应,若刮拭部位不正确,或手法不当,均无上述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凡用刮痧术治疗后一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脸及手足。如有特殊情况,只能用热水洗。刮拭后可饮用一大杯热开水以助新陈代谢。
(四)推拿按摩
推拿,又称按摩,就是用手在人体皮肤、肌肉、穴位上施行各种手法,达到保健、治病的目的。可以由他人按摩,也可以自我按摩。推拿具有“验、便、廉”的 特点,尤其是自我推拿,不受设备、环境等条件限制,不用针、不用药。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
在秦汉时期推拿已成为医疗和养生的重要手段,《黄帝内经》“按摩勿释,着针勿斥, 移气于不足,神气及得复”。隋代的《诸病源候论》每卷之未,都附有导引按摩之法。隋唐时期,按摩时,涂上中药制成的膏。膏的种类很多,有莽草膏、丹参膏、乌头膏、野葛膏、陈元膏和木防己膏等,根据不同病情选择应用。《千金要方》 “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避寒风”,膏摩可用以防治小儿疾病。《隋书·百官志》记载隋朝太医署设有按摩博士二名,唐代继承了这一制度,《唐六典》中记载:太医署有按摩工56人,按摩生115人,当时按摩科分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和按摩生几种。孙思邈十分推崇按摩导引,《备急千金要方.养性》提及:“按摩日三遍,一月后百病并除,行及奔马,此是养身之法。”清代在保健推拿方面发展的特点,是对小儿推拿的着作较多,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手法简便易行,在民间流传甚广。
按摩主要是通过刺激末梢神经,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组织间的代谢过程,以协调各组织、器官间的功能,使机能的新陈代谢水平有所提高。 叩齿可以促进牙齿周围的血液循环,有助于使牙齿坚固,预防某些牙病;运舌,具有按摩口腔粘膜和齿龈的作用,并能刺激 唾液分泌而帮助消化;擦面,可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有助于保持面部皮肤的弹性和张力;呜天鼓,有助于预防头昏、项强等症的发生;揉腹,能够改善腹腔血液循环,促进肠的蠕动,可促进消化机能;擦涌泉,不仅通过改善局部循环而有助于健步,而且还有助于预防失眠、心悸等症的发生。
按摩要掌握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和操作手法,以求取穴准确,手法正确。用力过小起不到应有的刺激作用,过大易产生疲劳,且易损伤皮肤。推拿手法的次数要由少到多,力量由轻逐渐加重,穴位可逐渐增加。须积以时日,才逐渐显出效果来。为了加强疗效,防止皮肤破损,在推拿时可用滑石粉、按摩乳、香油等作润滑剂。过饥、过饱、酗酒或过度疲劳时不要作保健推拿。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