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智慧大全

作者:中华养生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3-02-10

中医养生智慧大全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中华民族的祖先们以他们的智慧和实践创造了优秀的文化,中医保健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它与其它文化源流之间既有其同的渊源,又有密切的联系,但都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

一、清静养神

万事万物,感传于心,心神日理万机,常常处于动而难静的状态。如果心神过于躁动,神不内守,乱而不定,必然扰乱脏腑,耗气伤精,容易招致疾病,甚至促人衰老,减短寿命。所以养神之道,贵在一个静字。

先秦诸子,即已论及清心静神,道家尤其强调清静。老子在《道德经》中极力主张“清静无为”,要求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境地。庄子在其著作中也反复强调虚静恬淡,抱神以静,必静必清。老庄所谓“清静无为”,多从政治、社会、道德、哲学而言,反映出消极的思想和处世忿度,但从心理卫生而言,仍有可供借鉴的积极方面。而管子主张的“静”,并非脱离现实的“清静无为”,而是针对心神的“躁”、“乱”及“忧悲喜怒”而言,主张以静制躁、是乱、止怒,要求“心能执静”,保持头脑冷静。这对于维护心理健康,显然是大有裨益的。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恬淡虚无”,主要即指心神清静。心静则不躁,神安则不乱,精神自可内守,精气自然旺盛,邪气焉能侵犯,疾病又何以萌生?说明清静养神,以静制躁,确为防疾去病的重要法门,正如《素间•痹论》所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刘河间还强调说:“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悉去。”

清静养神,以静制躁,也是促使身体健壮、对抗衰老的法宝。西汉学者刘安指出:“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淮南子•原道训》)就是说,心神安静者,其精气日渐充实;形体随之健壮;而心神躁动者,精气日益耗损,形体必然过早衰老。古人之所以强调“静者寿,躁者夭”,是因为心常静则神安,神安则五脏六腑的气机协调,精气日渐充实,自可延年益寿。清静养神,以静制躁,既可防病去疾,又能抗衰延寿,确为养生妙道,所以清代养生家曹庭栋强调说:“养静为摄生首务。”(《老老恒言》)

二、适度用神

强调静以养神,并非绝对的神静不用。实际上,要做到绝对的“静思灭想”,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能。人必有思,神岂能不用?彭祖有言:“凡人不能无思”,曹庭栋亦云:“心不可无所用。”人为万物之灵,岂能“如槁木、如死灰”呢?用进废退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人之元神亦非例外。倘若绝对地静神不用,则心神必然衰退。只有在用神之中,心神才能生机勃勃。司马迁就说过:精神不用则废,用之则振,振则生,生则足。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证明,心神愈用愈灵,善于用神者,直至稀世之年,仍能神清智聪,老而不衰。唐代名医孙思邀,一生勤奋,白首之年,仍孜孜不倦,思维敏捷,在百岁高龄还完成了医学巨著《千金方》。

然而,心又不可过思,神又不可过用。思太过则伤,神过用则疲,导致心神亏损、精气衰竭。所以司马迁又说:“多用则疲,疲则不足。”刘河间也谆谆告诫道:“心为精神之居,神太用则劳。”《医述•养生》说得很形象:“人身之精气如油,神如火,火太旺则油易干,神太用则精气易竭。”

由此可知,神不可不用,神又不可过用,贵在一个适字,用神适度,适可而止,劳而有度,勿不及,勿太过,使心神处于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与适中状态。由于用神太过而致损伤者更为常见,所以历代医家尤其强调节制用神。例如,不宜多思、多念,因为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不宜久视、久听,因为久视伤血,久听伤肾。

三、动形怡神

道家养神,力主清静,但也并非完全排斥动形以怡神。例如庄子一方面强调“静一而不变”,但接着又指出“动而以天行,(《庄子:.刻意》)。说明他在主静的同时,也认识到-静中有动,比老子的认识则进了一步。而在动形之中,也能静神、怡神。例如散步,既能舒筋活络,也能动中得静,动而怡神。《老老恒言》对散步就有一段生动描述:“散步者,散而不拘之谓,且行且立,且立且忆须得一种闲暇自,如之态。“这闲暇自如之态,正是心神恬静愉快的表现。该书不仅谈到“步则筋舒而四肢健”、缓行数百步散其气以输其食”,而且明确指出“散步以养神”,并要求“绕室行千步,始就枕。说明动形可静神,有助于安眠。

正因为动形可怡神,获得乐趣,所以古人总结的养生之道,不仅有静以养神的方法,也有不少动以怡神的方法。例如《养老寿亲书沙所载“十乐”,除澄心静坐之外,其他无不主动,浇花种竹、登城观山固不待言,读书义理、学画怗字之类一,何尝又不动呢?清代著名画家高桐轩的十条长寿经验5 很重视动中取乐,他首先谈到耕耘之乐:耕耘虽劳肢体,然颇健身心,伏案一日,把锄半天,既享田家之乐,又能健壮人身;既不忘耕耨之劳,又有秋收丰食之望,何乐不为。接着又谈把帚之乐:把帚扫地,洗桌净几,躬身举手之劳,则尘垢顿去,地净窗明,精神一快,乐趣即寓其中。后来,他又谈到漫步之乐;起身散步于中庭,或漫游于柳岸花畦,心神焕然爽朗,襟怀为之一畅。

四、节欲守神

节欲的含义,有广狭之分。

从广义来说,人的各种需求,皆属于欲。如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所以广义的节欲,涉及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包括节制一切声名物欲。究其大要,有人概而为四,强调节制酒、色、财、气(《红炉点雪•忌忧郁》);有人概括为六,要求做到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妒忌(《太上老君养生诀》)。若再细分,每一个方面都包括许多具体内容。例如,《吕氏春秋•重己》从节制物欲而言,就列举了不处大室、不为高台、味不众珍、衣不烨热。《道德经》所谓“少私寡欲”,《内经》所谓“志闲一而少欲”,皆是从广义而论节欲。

从狭义来说,欲,专指性欲,节欲便是指节制性欲。放纵性欲,危害甚大,《内经》首篇召雳问•止声天真论》就指出,人们之所以半百而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事林广记•避忌之要》也强调说,今人之所以不能活到天赋之年,就是由于“罔知避慎,肆情恣欲,酣酒淫色”的缘故。为何纵欲可畏?因其形神交用,精气俱伤,正如《三元参赞延寿书》所说:“欲想一起,欲火炽然,翕撮三焦精气流溢,并从命门输泻而去,可畏哉!”

要想长寿,必须自珍自重,注意节制性欲。《寿世保元•保生杂志》说得明白:“苟能惜节情,亦长寿也。”要做到节欲,关键在于收心养心。朱丹溪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写道:“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所以圣贤只是教人收心养心,其旨深矣。”

未婚青年男女,倘能将精力集中于学习、工作,情欲自减,也不会早恋早婚。如能认识到“男子破阳太早,则伤其精气,女子破阴太早,则伤其血脉”,就更有助于做到适当晚婚。已婚男女,阴阳交合,乃人之常情,宜顺其自然,不必相信“避色如避贼”之类的夸大之词,但适当节制性欲,还是必须注意的。究竟怎样才算适度,这要因人而异,本无定论。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大,房事也应渐次减少。体弱者,房事间隔时间宜长些,体强者间隔时间稍短些,,亦无不可。总以日后不感疲乏,反觉愉悦轻松为度。

总而言之,纵欲危害健康,过分抑制性欲也不利健康,贵在适度而已。《抱朴子•内篇》说得比较全面:“人欲不可都绝,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遏之病,故幽闲怨旷,多病而不寿也。任情肆意,又损年命。唯有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

五、怡情畅神

七情不调,可生百病;调和七情,则可防病;善于怡情畅神,还可延年益寿。《证治百间》说得好:“人之性情最善畅味,形神最宜焕发,如此刻刻有长春之性,时时有长生之情,不惟却病,可以永年。”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怡情放怀、、精神畅快?《素间•上古天真论》介绍的圣人养生之道,有几点很值得借鉴。一是“无恚嗔之心”,二是“无思想之患”,三是“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中医养生之道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