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成长过程-学前教育

作者:育儿专家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0-09-02

时期

语言的发展

认知能力的发展

情绪和个性的发展

婴儿期(0~3岁)

八九个月的婴儿开始能听懂简单的词语。例如,“再见”“妈妈”。

2~3岁儿童感知觉渐趋精细,能辨别黄、红、蓝等基本颜色,能辨别上下、远近、室内室外、白天黑夜等,掌握了一定的空间、时间概念。

1岁的婴儿已有恐惧、愤怒、厌恶、快乐、亲近、依恋和怯生等情绪表现。

幼儿期(3~6岁)

此时期词汇量增长最快。6岁时可达3000—4000个。幼儿基本上掌握了各种语法结构,但对结构复杂的句子还不能完全理解意思,语言表达逐渐由连贯性语言取代情境性语言。

幼儿在游戏中扮演不同角色,并且根据角色的身分进行表演,学做妈妈给孩子喂食,扮作老师教学生,扮演医生给病人看病等。这个时期的儿童思维还不能离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思维具有直觉性,往往只根据事物外在的表象作出判断。

幼儿的情绪已相当丰富,而且十分容易表现出来,不太稳定,缺少控制,通常对鬼怪、运动以及黑暗等有恐惧心理。此时,已开始发展如道德、理智等一些较高级的情感,能遵守一般行为规范。

学龄期(6—12岁)

儿童入学后,口头表达能力迅速发展,对语言的理解能力逐渐增强。开始学习使用书面语言,能全面理解渐趋复杂的上课内容,语言更加完整、连贯。

低年级学童经过训练,感知觉能力大有提高,对语言的敏锐程度已接近成人。小学二三年级时能根据“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指出相应的方位,并能用词概括图形,如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几何图形。此时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随着教育的深入、知识的积累和社会交往的扩大,一些与学习、伙伴、教师有关的情感,如理智感、荣誉感、友谊感、责任感以及审美感等都有一定的发展。

青春期(12—18岁)

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从“经验型”的抽象向“理论型”的抽象发展。认识事物,不单凭自己的经验,而是运用从书本、影视和师长教导中获取的理论知识,进行逻辑分析、推理判断。同时,开始借助假设和概率等来预见事物发展的前景,而不局限于直接的经验。

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觉得自己长大了,要求别人尊重自己,模仿成人,学习成人的品质、技能,常有自己崇拜的偶像。但道德观念还不成熟,易受外界不良影响,若不注意,容易学坏。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快乐成长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