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作者:广西远程教育网来源:中华励志网 2008-04-17

婴儿用自己的双脚迈人了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幼儿期。独立行走不仅改变了婴儿的空间“概念”,而且使他有可能靠自己,而不是靠成人的帮助,选择扩大和更换自己的活动空间,感受到自己有一种独立在空间移动、走向自己选择的活动对象的能力,感受到拥有这样能力的欢乐。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刚学会独立行走的儿童在完成了几步行走后,露出得意的欢笑,如果再加上负责保护的成人的欢呼,我们可以说:婴儿是在成功的欢笑声中迈人幼儿期的。幼儿期约五年左右,我们可以以3岁为界,把这一时期分为前期与后期。幼儿期是个体开始车动认识自己的周围世界的时期。世界对于幼儿来说永远是新鲜的、绚丽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所以,它对于人生的意义在于启。蒙。我们可把幼儿期称为“启蒙时期”。(一)幼儿期的年龄特征 处于人生启蒙时期的幼儿表现出的总体特征是对外部可感知世界的生动、具体的探究与认识。这是人睁大好奇的眼睛观察周围世界、利用现成的工具与环境发生主动交往的最初时期;是在心灵中构建色彩斑斓的一幅幅外部世界图象的时期;也是开始用词、语言与成人及其他人交换信息、情感、需求、欲望,从而建立起最初的、社会交往意义上的人际关系的时期。幼儿已经懂得“我”指自己。会用“我……”来表述自己的种种想法和要求,并学会一些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与方法。一个富有瞬息多变愿望的、稚拙可的小主体开始在人的世界中“忙碌不停”、“欢腾喧闹”,他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投入了人间。

让我们再用“分镜头”来描述一下这个时期的特征。

在身体的生长方面,每年的速度比起出生后的第一年来说要缓慢了,但5年合起来看,变化还是十分显著的。近7岁时,幼儿的脑重量平均接近1280克,约是成人的9/10,神经系统也逐渐完善,除了脑以外,这段时间长得较快的是骨骼,生长驱使幼儿喜爱活动,手脚不停、蹦蹦跳跳。另外,幼儿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明显大于婴儿,尤其在满3足岁以后,一般孩子都不再经常生病了。

心理上看,幼儿认知最大的变化是口语的发展。 3岁的幼儿,已经能运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生活中的各种要求、并听懂成人或其他人对他的要求,如果他能接受这些要求的话,还能按照一定的指令行动。口头语言的掌握给幼儿提供了一个通向成人世界、通向他人以及通过语言唤起想象,认识未呈现在自己眼前的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提高了儿童认识的概括水平。尽管幼儿还无法理解抽象的词与道理,但即使是形象的“词”,也已经是一种概括了。所以,2~3岁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口头语言的发展水平可以看作是衡量幼儿认知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实物与语言的刺激下,这段时期的孩子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时时、处处都可能生出各种奇怪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大部分不会超过当时他直接接触到的范围,是即时性的。在感知方面,幼儿的特点是整体性的,缺乏分化。他们注意的常常是整体中最突出或最生动的部分,这在儿童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借助于词开展想象是这一时期儿童的显著特点。一些有才华的小画家、小音乐家常常在这一时期就显露头角,故幼儿期也是艺术人才早期开发的最佳时期。总体来看,幼儿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形象的。他作认真思考时还会需要动作的辅助。对有兴趣的事情,幼儿已经能维持一定时间的注意,这一切,都是一种对世界主动探求的表现,也意味着幼儿期为此后将要开始的学校生活提供了必要的认知能力方面的条件。   在情感方面,幼儿与婴儿的显著不同就是:心理需要的满足与否,是他各种情感产生以及发生孪化的主要原因。在与成人交往中是否得到赞扬和喜爱,对幼儿的情感产生重要影响。此外,孩子已经能把自己的感受移情于外部世界。尤其在3岁以前,他们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作与人相似的有知有觉的东西。3岁以后,幼儿会对故事、童话世界中的人或动物产生十分真挚的感情,他们相信这些都是世界上真实的存在,他们会感到自己进入了这个世界。

幼儿的意志力一般表现为在一定的情景下,有初步控制自己社会行动的能力。这从4岁起表现得较清晰,处于幼儿园集体生活中的孩子更能做到这一点。但总有一部分任性的孩子,他们成为婴儿园中的所谓“差生”。幼儿的意志总的来说是脆弱的,他们在活动中遇到困难的时候,经常向成人求助,还较难做到为达到某一目的、作有意识的意志努力。幼儿的主要活动是游戏。游戏,相对于婴儿的活动来说,它的特点是需要与他人合作进行;相对于学校的正规学习活动而言,它的特点是没有社会责任的要求,是娱乐、是有趣的,除了游戏本身必须遵循的规则以外,没有其 他束缚。相对于社会中成人进行的职业活动或其他真实的社会生活而言,它是模拟的。正因为游戏具有这些特点,它成为幼儿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类活动。儿童在游戏中发展认识、情感与意志,在游戏中与伙伴、成人发生交往,在游戏中认识世界和形成对自己的初步评价——“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此外,幼儿生活中的自我服务活动也对个体独立性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满6足岁的孩子完全有能力自理自己的最基本的日常生活。

通过上面的具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所以把3岁作为幼儿前期与后期的分界线,主要是以幼儿的活动范围的变化(由家庭到幼儿园)、语言的掌握与自主性的出现等方面为标准的。 3岁儿童表现出要独立完成行为、摆脱成人扶助的倾向。如,要自己吃饭、自己拿东西、有时还要帮成人做家务事,即使是一些成人看来他不可能完成的事也要争着做。有的心理学家把此称为“人生第一反抗期”。这自然是一种戏谑之词。幼儿只不过是为了表示自己“能”做什么,自发地品尝一种自主的欢快罢了。与成人相比,此时的幼儿是十分弱小的,他们有何能力反抗?对于成人,在与幼儿这类“反抗”的周旋中,体会到的是稚趣的可爱,绝不会有“威胁”之感,也不会感受到与少年发生冲突时的那种烦恼。但是 正是这一类活动,强化了幼儿对“我”的认识和运用。形成了最初形态的“自我”与“自主”的观念。因此,3岁对于人生来说,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年龄。

(二)幼儿期的教育   自20世纪以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的研究,使人们越来越重视人生的启蒙时期,幼儿期被公认为进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期。人们相信,幼儿的教育会对他的终身产生影响。然而,要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首先必须正确地认识早期教育的意义和特点。人们对早期教育寄于期望是有根据的,因为有研究表明,儿童潜在能力的发展存在着递减的趋势,出生时若作100%计算。5岁开始就只剩80%了,8岁则减到近60%。此外,在这段时间里又遇上好些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发展最佳期:如3岁前的语言;4岁始的图象知觉;5岁的数数与简单计算;以及生活、行为习惯与节奏的初步养成等。

但是,人们没有理由把早期教育的意义绝对化,甚至认为人的智力发展到8岁就基本完成了。更不能把早期教育的意义等同于早期智力教育、等同于提早识字、学拼音、数数、做算术等。这种观点在理论上的问题是把智力的发展看作是数量的扩展、把不同年龄阶段的智力看作是同构的,严格地说,用百分数来表示智力发展状态的做法本身就是不完全科学的。

我们认为,早期教育的意义只在于为个体以后的全面发展提供多方面的基础与可能,而不在于使后期的教育变得轻松、乃至无足轻重。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任务”,需要每一个个体在这一阶段作出自己的努力。任何一个阶段,无论序列上在前还是在后,都是不可缺少的,也不能相互替代的。具体地说,早期教育的独特任务是帮助幼儿掌握两类“工具”,形成两类交往模式,初步形成两种对自己的态度。

两种工具是指“语言工具”和幼儿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器具,它们为幼儿与自身以外的人与环境的交往,包括超越时空的 交往,对人类文化的吸收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证,因而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语言的发展。如果在这一阶段出现缺失,那么,某一个个体的智慧可能只局限于高等动物的水平。我国古代和现代的一些大诗人,如杜甫、李白、白居易、陆游、郭沫若等都有过很好的早期语言教育,这些个案实例从正面说明这一问题。对各种生活器具的使用,实际上是发展幼儿的另一种智慧能力,通过动作培养精细思考行为的习惯,使手与脑协调起来,并懂得工具在生活中的意义。

幼儿的语言训练主要是口头语言,它的基础是与周围世界直接接触而形成的丰富的与“词”、“语言”相应的感性形象。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从自己的实践经验中概括出采的让幼儿先“读大自然的书”,这是十分精辟的教育见解。教育者要创造条件,让儿童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接触大自然,认识周围环境,并伴之于语言的描述,要求幼儿用语言表述自己看到、听到、感受到和想象中的事物,再用让幼儿讲故事、表演、背诵诗歌、看.图复述等形式发展他们的积极语汇。这样,我们就能在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同时,使幼儿的头脑中留下生动、形象、丰富、斑烂而且带有感情色彩的世界。这正是为什么外婆、奶奶讲的故事,屋前的大树、村边的小河令人永远不能忘怀的原因所在。

在幼儿的智力开发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保护、进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这是人的智慧发展的原动力,众多的“不准”、对孩子问题的粗暴拒绝,都是对刚出土的智慧嫩芽的摧残。让成人军握回答孩子一个问题,并能激起他第二个问题的艺术,远比要孩子死背一首诗、一个英语单词难,然而却有价值得多。过高的要求、简单下放小学教育内容式的早期教育,在我国一些不懂早期教育意义的、但又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身上时有发生。他们并不清楚,这番学习往往换来的是对幼儿求知欲望的压力,是最不利于智力发展的结果。

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扩大与主动性的提高,要求教育者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形成与他人合作或理解与服从外在规则、成人要求这两种交往模式。这些模式的形成主要是在游戏、生活中,在幼儿与父母、同伴或弟兄、姐妹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此看作是这一时期幼儿心理健康的保证,这里尤其要防止的是溺爱和迁就。任性常常是幼儿期娇宠的产物,延期满足需要是矫正任性的一种 手段。一个不懂得合作、理解、服从之必要的人在世界上是不会活得舒畅的。从更直接的意义上看,这两种交往模式的形成对于幼儿结束幼年期后跨入学校的门槛是重要的心理准备。在幼儿与他人、环境的交往中,我们还要注意爱的教育和诚实品格的培养。爱是善良的表现,是人类最丰富的感情,也是最早能感受到的一 种美好的社会感情。父母在与幼儿的交往中不能只是给予爱,还要教会孩子爱别人,体验对别人施于爱之后的满足。其中首先被施于的对象总是家庭成员以及游戏伙伴,还有幼儿最喜爱的小动物与花草等植物。   在幼儿的活动中,教育者应帮助幼儿树立起积极要求自己和相信自己学习能力的态度。首先是养成幼儿“生活上自主”的精神,这里,自主的内容主要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答应要完成的任务一定要完成。这不仅为培养幼儿的能力与意志,也是养成人的独立精神、责任心的开端。这两点对幼儿进入小学以后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同样是重要的。为此,教育者应对幼儿提出适当难度与适当数量的任务,以自我服务为主,也包括部分幼儿力所能及的家务辅助性劳动,(如捡菜、端碗筷、扫地等)最初,成人需给予一定的帮助与督促,直到他顺利地、独立地完成任务并养成习惯。无论是在服务中还是游戏中,成人应有意识地让幼儿有成功的机会和体会,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学会原来不懂、不会的事,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要让孩子能越来越多地说“我会!”“我能!”这种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信心,无疑,不仅对小学的学习,而且对终身的学习都是必要的。因此在早期教育中,教育者应多给孩子正面的评价,多提供儿童能通过直接摹仿学会的行为,这一类的行为对于幼儿来说是较易掌握的,有时为了让孩子有正确的动作感知,教育者需要作“手把手”的帮助。

最后,在这段时期内,幼儿的身体健康也是应重视的问题。孩子的体质,尤其在3岁以前还是较弱的。在此,尤其要防止儿童挑食,注意营养的丰富和食品的粗细搭配。在生活上,家长更易犯娇惯孩子的毛病。对幼儿的娇惯以及前面提到的对早期智力教育期望值过高与不得要领,是早期教育中存在的两个值得防止和纠正的偏向。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心灵家园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