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作者:佚名来源:中华励志网 2008-04-17

婴儿期也有人称作乳儿期,时间的跨度一般认为从出生到l岁或1.5岁。我们把能独立行走作为婴儿期结束的主要标志。 婴儿期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是为个体的独立发展准备先决条件。个体在这一年或一年半的时间里,先是从生物学意义上而后是社会意义上适应人类生存的最初环境,并把自己与环境区别开来,他从母亲的怀抱里脱离出来,用自己的脚直立在地面上,独立地在写实意义上迈出自己的人生“第一步”。人从出生时浑沌、无知、软弱状态到一年多后的智慧初启,分清自己与别人、自己的与别人的,直立身躯、迈开双脚,这些变化在成人看来也许是琐碎细小、无足轻重的,而对每个个体来说却是至关重要韵、盘古开天式的进展。为此,我们可把这段时期命名为“浑沌初开”时期。

(一)婴儿期的年龄特征  婴儿期是个体与周围环境建立最初联系的一个时期。人只有具备了这种最初的适应才能生存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婴儿期的总特征是婴儿自身力量的软弱和对环境中其他人的依赖。他与环境的关系基本属被动应答的性质,环境对他的控制远远超出他对环境的反作用。没有成人的照护,婴儿不可能建立起与人类社会环境的最初适应关系。

下面我们从身心两方面以及活动的角度具体阐述这一总特征的具体表现。

从身体方面说,婴儿这一时期的生长十分迅速,这是让人能够用天数和月数作为单位计算身体变化的时期,是只要借助于日常观察就能看到这类变化的时期。其中以脑的发育和体重的增加最为突出。(1岁多以后,儿童脑重量约为00克,是成人的1/3。)但是,在体质上,婴儿期是较脆弱的,婴儿缺乏适应气候大幅度变动的能力和抵制外界病菌侵入的能力,故这是一段孩子易发病的时期,在经济贫困和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情况下,这是死亡率较高的年龄段。此外,个体神经活动类型即心理学中称作“气质”的差异在这段时期内就有显露。这类特征显露得早,一旦成型又较稳定,据研究表明: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相关的一些特质,它们与人的初级智能相关,在人的一生发展中表现出稳定性最高。这可以看作是对民间谚语:“人的性格在尿布上就打下记号”的科学解释。   心理方面的特点,我们从认知、情感与意志等三方面来说明。

在这一时期,婴儿还处于语言能力尚未形成的时期。因此认知方式主要是运动、感知型的。婴儿通过动作、与外界物体的直接接触采认识客体,也通过动作感受到自己是能产生行为的不同于外界客体的主体。自然,婴儿不可能有意识上的主体观念,但能感受、注意到自己某种动作的成功,(如抓握身边的玩具)反复做同一动作。我们可以把此称为“没有自我的自我中心主义”。正因为如此,婴儿期的智亨发展状态是以他能完成那一类动作为标志的。

在情感方面的特征是:婴儿情感的产生主要与生理需要的是否满足相关,尤其是在前期。后期还与婴儿已适应目的环境是否保持相关。婴儿情感在表现上是直露的、即时性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则表现出平静、愉快;反之则焦躁不安、啼哭。对一些陌生而强烈的刺激能作出惊慌的情绪反应。

如果要说婴儿有什么意志的话,我们只能从控制自己身体和动作的角度看。婴儿从控制自己身体的姿势始,再到控制动作的协调,而后再发展到对某些生理机能的满足,如进食、排泄等在时间和场合上的一定程度的控制。

婴儿的活动从意义上看主要与生命需要的满足有关。以此为中心,婴儿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习协调各种感觉器官的活动,使用自己的行为器官,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他们学会了听和看,学会了手的抓握、脚的直立与行进。在没有具备这些活动能力以前,个体与环境的交往就不可能是主动的,更谈不上是自主的。但并不是说,在这段时间里婴儿不可能表达自己的需求。尽管他们还没有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但他们发出的各种声音、简单的词以及某种体态、表情、行为,对于成人来说,都具有表达婴儿某种需要和情绪的信号意义。从而使成人采取相应的行动。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婴儿对环境中人的主动的作用;正是在这种与成人的相互作用中,婴儿逐渐认识自己周围的亲人,学习最初的交往及产生使用语言的需要。

(二)婴儿期的教育  婴儿期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养育。

从现代社会的具体条件出发,要较好地完成婴儿期的养育任务,尤其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做到崇尚“自然”,不是崇尚“人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造产品越来越多地渗人人的生活领域,在有些方面甚至出现不合理地取代自然产品的倾向。在婴儿养育的领域里也是如此,各式各样的人工代乳品是一例,城市中的高楼大厦、居住条件,剥夺了在那里生活的婴儿享受阳光和清风的自然恩赐又是一例。人作为“自然之子”在其出生后的最初一年中,对自然的需求表现得最突出,因此,母乳喂养、清新的空气和充足的阳光、甜美的清泉以及各种婴儿可食的天然食物的符合营养学要求的供应,可以说是“优育”的物质保证。有些把婴儿视为“明珠”的父母,企图以购买各类高价婴儿营养品和护肤品来使自己的孩子长得健又美,最终很可能适得其反。

其次,父母或育婴者应有意识地为婴儿设置有丰富刺激物的生活环境。自然,不能把丰富等同于杂乱,也不是意味着刺激物越多越好。刺激物的具体内容可与婴儿感知能力发展相适应。这对他认知能力发展有好处。

第三,要有意识地、适度训练婴儿的运动器官与其他器官。首先要让婴儿的四肢和身体有自由运动的可能,不要用襁褓束缚住他的手脚。还要训练婴儿用手抓握物品、玩具的能力,尤其要让他的手指多活动。“婴儿的智慧在手指上”的提法,形象地表述了婴儿期手的运动与脑神经发展的关系,外部动作与认识内在结构形成的关系。此外,应适时地帮助婴儿学会坐、爬与独立行走,这些训练能促进这一阶段婴儿发展“任务”的实现。   最后,也是十分重要的方面是:育婴者要注意观察婴儿的需要与发展的实际进展,从具体的“这一个”,而不是从抽象的婴儿一般概念出发,考虑养育的要求与措施。成人应适时、适度地满足婴儿的生理要求,这就要注意婴儿的情绪表现。在这一时期,婴儿的情绪状态是他内部生理状态的外部表现,也是与成人交往的一种重要方面。因此使婴儿与成人间建立良好的情绪交往,让婴儿经常处于较安稳、愉快的情绪状态之中,这对此后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心灵家园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