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歌星,他的歌声伴我走过了这几年艰难得历程,让我坚强,让我快乐,让我忧伤,让我思念……
许多人对追星一族抱有成见,这其中有老师,也有家长。我认为,煤油偶像的一代是可悲的,问题是怎样引导追星行为,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度……
以上两段话摘自《心有星星接》(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这本书记述了一批少男少女们对各自心目中偶像人物的千言万语,其情真意切令人叫绝。我认真地阅读了每一篇文章,获得的一个突出感觉是:当今青少年之追星,实际上是在唤醒自我,追求新的情感寄托。其追之有理,成之自然。
就一个人的情感成长而言,人在进入青少年期(通常指11-19岁期间)之前,其情感世界基本上是围绕着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一般说来,父母是最亲的人,其次是远近的亲戚街坊,再次是学校的教师和同学,最后是周围相识的人们。与这些人的不同交往,构成了小孩子的全部情感世界。其爱也好,恨也好,还是怨也好,全都是围绕这些人。
进入青少年期后,人的情感世界就日趋丰富,也越来越超越身边的人物,并开始扑捉那些远离自己生活环境的人物。于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可能会使你忽然喜欢上某个歌星、影星或体坛明星。因为刹那间,他(她)的某一首歌词,某一部片子,或某一场比赛表现忽然令你感到非常的赏心悦目,大有“一见钟情”,“相逢恨晚”之感。就这样,他(她)的出现照亮了你的心,他(她)的形象给你带来了梦幻,他(她)话语给了你生活的勇气,而追踪他(她)的行踪也自然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渐渐地,他(她)越来越占据你的心房,挤得父母和其他亲朋好友无处容身。直到有一天,你开始烦恼自己是否陷入了某种单相恋。而更令你烦恼的是,父母和其他亲朋好友都不甘被打入你情感世界的冷宫,他们要想方设法夺回在你心目中的地位,甚至还要把你的偶像彻底赶出去。
“牵挂你的人是我”,有没有这种烦恼?
其实,你大可不必为为此烦恼。因为在心理学上,你的所作所为都是人之常情,自然而成的。具体地说,青少年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发展阶段,人们需要通过对不同偶像的认同和依恋来确定自我的价值,寻求自我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寻求自我新的情感寄托,以获取新的精神力量。正因为如此,同样一句话,出自你偶像的口,就会比出自你父母或其他长辈的口要值钱得多。这是因为在你的感觉中,后者的话你实在是听得太多了,毫无新鲜感,而前者的话你从未听过,所以充满了新鲜感。
所以说,一个偶像的出现可能会加速你的成熟,也会使你明白许多人生的道理。这一切,都是因为你在全心全意地欣赏他(她),接受他(她)。而如果你用同等的心思去欣赏,接受你父母和其他亲朋好友,相信你也会发现他们是十分可敬可爱的。但你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特点注定了你有“外边的和尚会烧香”的心态。这正如美国着名作家杰克.伦敦说过一句名言:“当我7岁时,我发现我父亲是世上最聪明的人;当我14岁时,我发现我父亲真是什么都不懂;而当我21岁时,我发现我父亲其实还是很有智慧的。”
总而言之,青少年之追星,本质上是在寻求新的精神寄托和体验。对此,父母要有一点大度,不要因孩子爱上了什么星辰就担心他(她)会离开家庭的轨道,要相信孩子早晚会有觉悟的那一天。而对于少男少女们,你们也当懂得自爱。说到底,我们喜欢一个偶像,是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明智,更有活力,而不是更自卑,更没劲。难道不是吗?
最后,我想引用《心有星星接》中的一段话作为此文的结尾:
“追星”是某个年龄段的心理表现,过了这个年龄段自然会消失,就像青春痘,没必要在意,更不必去“挤”它,尤其是不必采取什么高压手段来试图“消灭”它,最好是顺其自然。[中华励志网]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