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医学院“心海潮声”专家学子面对面心理辅导[现 场 笔 录]

作者:施琪嘉来源:中华励志网 2008-04-18

2016年4月1日晚上,一场大型“心海潮声”专家学子面对面心理辅导在同济医学院展开。四位顶尖级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方面的专家做客礼堂,与400多学子零距离讲演和互动,现场解答同学们提出的有关问题。四位专家分别是:曾奇峰教授,1986年毕业于原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1994年始,为德国威腾·海德克大学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德国首屈一指的社会精神学家多勒教授。首任武汉中德心理医院院长。德中心理治疗院委员和中方常务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学组副组长、华中地区组长;中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业委员会成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咨询专业委员会精神分析学组秘书长,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精神医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武汉心理治疗师协会会长; 同济医学院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施琪嘉教授,1987年毕业于原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曾在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培养,医学博士。先后多次到德国相关大学和专业机构做高级访问学者。现任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精神科副主任、心理治疗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北省心理治疗协会常务理事;卫生部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德中心理研究院常务理事;卫生部心身医学及心理治疗师培训基地中南地区负责人;武汉心理治疗师协会会长;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精神分析协会副会长。盛晓春教授,原同济医科大学88届毕业生,德国博士,在家庭治疗方面负有盛名。毕业后从事精神医学工作,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曾两次赴德国大学学习系统式家庭治疗,是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的学员教员,并成为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理事、中国残疾人心理康复协会理事。从事各种心理障碍的系统式家庭治疗或药物治疗,在家庭治疗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赵旭东教授,同济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香港理工大学名誉教授。 1983年昆明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1988年华西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1990年-1993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心身医院精神分析基础及家庭治疗研究所学习研究心理治疗学,获医学博士学位。专业特长精神病学与医学心理学。曾任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国家药品临床实验昆医附一院基地主任。兼任卫生部精神卫生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心理治疗师考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精神科医师考试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常委、德国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副主席。研究及实践领域涉及临床精神病学、跨文化精神病学、联络会诊精神病学、心身医学、行为医学,是我国心理治疗领域的学术带头人。问答式互动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业务督导施琪嘉教授的主导下和学生骨干的客串下进行。施:首先,我补充介绍一下赵旭东教授。他这些天正好来武汉,所以我们把他也请过来。他是德中心理研究中心研究院(注册单位在海德堡)中方主席,医学心理治疗咨询师,近十多年来对德中心理研究方面影响很大,先后获得卫生部等授予“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称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云南省青年科技奖、云南省高校十大杰出学术科技标兵、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享受省部级劳模待遇、政府特殊津贴。遗漏的地方稍候他自己还将介绍。心理治疗里有一个词,setting,设置,就是说做一件事情的程序是怎么样的,我就和大家讲一下今天的程序,我们不是作什么报告,而是更希望和同学互动,所以我们每个人在上面讲话不会超过10分钟,没有投影,不作学术报告,希望同学平时有什么问题,如自己的问题,家庭的问题,同学间的问题或者关于学校关于社会的,可以举手提问或以传纸条的方式,和大家进行现场交流。在我们讲话的时间内,希望大家把问题想好,这样比较有实用价值。下面我把话筒交给赵旭东教授。(鼓掌)赵:谢谢各位老师和各位同学,今天可以说是意外串门来到亲戚家,没有什么准备。很高兴和大家进行心理卫生方面的交流,大概说说我们国内社会对心理卫生的需求,还有我们医学生成为心理工作者的价值和意义。我走上这个道路和同济是有关系的,在我老师的影响下我决定做心理医生,83年的时候我自愿要求到精神卫生领域机构工作,当时被大家耻笑,但是我坚信这个专业在16年20年以后一定是有用处的,所以我坚持了下来。我曾在华西医大做过跨文化精神方面的研究,作的课题是大凉山古民族彝族怎么样适应快速的社会文化变迁。八十年代做这样的课题是超前的离谱,因为少数民族的问题在专业期刊登太敏感,从来没有人研究过从奴隶社会一下子到社会主义社会会有什么问题。但是我认为从这个问题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自己。我后来在海德堡读博士时,写的论文是比较中、德家庭,考证西方心理治疗对中国人、中国家庭的益处,这个问题也使用了我八十年代对跨文化问题的研究,站在不同文化角度,看别人,也反观自己,93年通过了答辩,当时老师在考试的时候给我的问题就是,你觉得你论文中写的东西多少年可以实现,就是把西方有用的心理治疗运用到中国,我说,我回去就做,大概5年左右,现在这个目标也基本实现。我觉得西方的理念和做法可取的就应该拿来用。我做家庭治疗比较多,九五年获得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这也是自然科学基金第一次资助于心理治疗的项目。我讲的这些例子,是在一步步验证我刚才说的话:当医生,越当越觉得我们社会需要关。后来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成功开办开放式精神科,到现在在中国医院心理研究方面依然很有影响力。去年我从该院调到上海,当了3年半的法人代表,我觉得当今的医学教育在医生的心理素质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缺陷,应当贯彻全面人道医学教育理念,强调心理卫生方面的教育。我现在在上海依然在临床第一线上班,看着中国改革开放,想起了大凉山彝族的对社会变迁而致的心理问题,尽管上海滩的亿万富翁和大凉山民族生活条件不同,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拓展自己,面对挑战,作为帮助人的helper ,原来医生权威的角色需要转换为一个帮助者,如何通过帮助人来帮助自己。做了20多年的精神科医生,我希望行业能有更大的发展。卫生部和中国医师学会即将在网上公示即将实施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生准入新标准,已经大幅度增加了对心理,精神卫生方面的要求。时间差不多了,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鼓掌)施:待会大家可以集中火力猛攻一个人,四个人分别提问都可以,下面有请盛主任给大家讲不超过十分钟的话。 (笑,鼓掌)盛:时隔二十三年后再回母校,感触颇多。回想当年毕业,也是和赵教授一样去了类似的地方,主动要求到武汉精神病院。看到许多人精神方面的疾苦,也看到了作为一个精神病战线工作者体会到的喜怒哀乐。头几年做精神科医生,在90年的时候有幸在海德堡大学遇到赵教授,当时他问我愿不愿意做心理方面的项目,我说我就做一个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不太了解,也不上你们的贼船。赵教授听了非常不惑。在他的诱惑(施琪嘉用手捂着嘴悄声递话:是“勾引”)嗯,是“勾引”下,我还是上了贼船。 (大笑) 以致很多年以后,赵教授还问我,上了贼船什么感觉,我现在感觉非常好,我主要进行系统性家庭治疗,也看到了很多与家庭相关的问题。有天门诊处来了一个人30来岁的人,他来给弟弟看心理治疗,他弟弟在清华读研究生,最近家里突然接到了一些不好的信息,刚开始他给父亲写了一封长信,他家里也很特殊,有四个儿子,父亲非常严厉,母亲也是家教很严厉,他们的教育方式就是打,有时候连棍子都会打断。他弟弟在家里是老四,学习比较好,挨打也较少。他在信里说,这么多年以来学习很辛苦,却没什么乐趣,对生活的意义和目标感觉到很茫然,觉得是父亲当年的教育方式过于激烈,过于苛刻,对他的心理造成了太大的伤害,要求父亲向他认错道歉,父亲看情况不对劲,就回了一封信,但是没有正式道歉,后来又写了第二封、第三封,估计可能有什么原因,也不知道也不觉得是什么很大的问题,就没有回信。这可不得了了,他就要死要活,说如果三天不打电话过来就怎么样怎么样。又过了一个星期,要家里半个月内寄十万到某帐户,如果不这样的话,就见到我的尸首,这讲话讲得让家里非常着急。于是三哥就到武汉来,再转车到北京,去之前就到我们医院来……透过这个例子,回顾遇到的各种家庭,从这些家庭中可以看到很多现象。两代人,尤其是年轻这一代,精神独立,对许多问题,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都有自己的看法,长辈或者是社会不能够接纳或者是用合理的方式应对下一辈的成长的话,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时间有限,我也希望待会儿大家有更多的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 (鼓掌)施:武汉和德国人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建立的综合心理医院,首任院长就是看起来还是十分年轻的曾奇峰院长,现在已经退了两三届了,做顾问了,现在请曾奇峰老院长给我们讲话。 (笑,鼓掌)曾:非常高兴在座的施教授(神经科医生)和其他三位精神科医生,都是当年主动到精神病院工作。我记得我和大家一样在这里读书的时候,连续的5个志愿都是填武汉市精神病院,当时也是被认为是有毛病的举动。有一句话说,只有精神科医生才是真正的人类的医生,因为只有人才有精神心理活动。下面的讲话呢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一人走路,见一蝎子掉在水池里,那个人想救它,于是被蝎子蜇了一下,于是手一抖,然后蝎子又掉在水池里面,然后那个人又想把那个蝎子救上来,于是又被蜇了一下。反复几次,旁边一个人说他傻,蝎子反复蛰你,你还要去救它?但是他说,这个人就说了一句话:蝎子蜇人是它的本能,而爱人是我的本能。想到我们搞精神科的时候,有些病人认为我们的关心是在害他。可能会骂我们,打我们,可是我们会认为这是一种症状而不会太较真。但是如果把这种反差缩小而放到正常的人际关系上,比如说某些人表现的不容易信任,只为了自己的利益,名声,或者看起来比较怪异让人看着不舒服。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无法受得了。有很多人际间的冲突看起来是一方比一方高明,或者一方比一方强大,或者一方比一方聪明,但是实际上,冲突的双方在级别上是平等的。高明的人不在冲突之中,而在冲突之上。就像刚才救蝎子的那个人,他也会吃亏,蝎子会咬他,但是他从更高处看,没有被蝎子这种本能的行为而控制,而是独立的按照自己所愿意的本能的指引去做他该做的事情。谢谢大家。 (热烈鼓掌)施:他们的时间都把握的蛮好,而且还多了时间,我在考虑是不是用他们多出来的时间,我只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笑)一是如果出现心理问题在学校和社会可以寻求的机构。1、大学医院。有的医生就是专门从事心理治疗,我们是医学院,所以我们的大学、医院更需要这样的人员接受这样的培训。而且应该比其他的医院能更好的辨别这样的一些症状,解决一些个人失眠、焦虑、精神不集中等问题。反过来,相关的医生就应该辨别是否是一个心理问题。2、大学里成立的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一般是师范学校心理系毕业的人员,缺少心理治疗方面的相关的医学背景知识,比如与精神病有关的医学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我们有医学背景的人,有专业的知识的人到精神科接受培训。有的病例可能是精神病,而不是心理治疗的范畴。就是说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学生可以到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另一个咨询人员要接受专业的培训,包括辅导员也应该了解一些。3、学工部、团委。以前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现在也提出构建和创造和谐的社会,我觉得这是一个进步,也是与时俱进的表现。政治思想指导工作要做,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和推广后,可能做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但是给学生的感觉就会比较亲切和人性化一些,因为这里面还有一个人际沟通技巧的问题。4、比较严重的,成为一种障碍而不只是问题的就应该到医院,进行付费的专家治疗。二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区别。大部分人的问题只是问题,只是在特有阶段,考试前,青春期这些阶段的特有问题,不应该扩大化。首先要把很大的问题变成一个小的问题,小问题变成正常的问题。一个著名的作家叫苏珊·桑塔纳有一句名言:“正常的反义词是死亡”。换句话说人生病是属于正常的发展过程,只有死亡才和正常对立。我的这句话是说,如果你有病可以找心理科医生,精神科医生,但是如果只是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法,可以通过和朋友的交谈,和老师的交谈解决。一定要找人交流,而不要一个人闷着想不开。三是关于学科的发展。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发展前途光明,精神病院已经远远不是我们以前所理解的。在美国没有精神科医生,没有心理治疗师,就不能成其为医院。加拿大也有认为“和谐社会,民主发展一定要有精神科医生的参与”。所以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从以后的就业、市场发展来说,前景是非常好的。目前在医学院里有“医学心理学”(专业),硕士有“应用心理学”(专业)。有医学背景的人从事心理学有着一个独特的优势。赵院长最近写的住院医师的基本技能培训中,把精神病学,心理治疗学,必修课程加进去。在本科期间学习的知识都还不够,需要在走上岗位以后增加这个方面的知识。希望大家以后开始关注精神卫生领域方面,因为它与个人成长、发展,还有家庭息息相关,“每一个病人背后都连着一个家庭”,作为一个好医生要了解病人的家庭。谢谢大家。 (鼓掌) 下面是互动环节具有代表性的问答(问答者姓名从略)。1、请问您(特指赵旭东教授)有没有碰到心理问题,您又是怎么处理的?答: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精神科医生是医生,是平常人,我们的工作也很繁忙,我也不例外,都会遇到麻烦,有的人是自找的,性格使然,是他的兴趣爱好偏向使然,在同样的环境中会比别人遇到更多麻烦。我属于外界环境太好,自寻烦恼型,说起来大家都知道,我的成长是很顺利的。因为成长太顺利,潜伏的危机也不少,我16岁上大学,21岁做神经内科的专科医生,33岁的时候又从讲师提为正教授,38岁成为副厅级干部。但是我觉得我缺少了很多东西,最大的问题是觉得许多事情是理所当然的。认为人家就应该这样对我,我就应该享受这样的生活,慢慢的,本来我的专业就是应该考虑别人的麻烦,考虑别人是怎么想的。有一次作报告,有一个同事提问就说,赵老师,我们一直在官场里,这几年都有点像官一样,不太像治疗师了,你自己有没有意识到?我当时就发现这确实可能是我的一个问题。现在我在上海,就是我自讨苦吃跑去开创一个新天地的结果。上海同济大学五年前恢复了医学院,但是基础非常差,于是我要另辟蹊径,创造一个新局面,我本来在昆明很好过,现在来到上海,开始过普通人的生活。我失去了很多能力,耐受挫折的能力。我明显感觉到,生活在太顺利的环境里,会对别人的麻烦,自己的麻烦迟钝。现在我再重新体验生活,清楚知道自己面临什么问题。另一个问题是工作压力过大,有大量的事情要做,每天接很多电话,开会,上法庭,在病房里抢救,慢慢地学会在乱中寻找平静的心情,尽量寻找做普通人的感觉。做个好父亲,当一个好朋友,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不要太把自己当个“东西”,(大笑)自己生活过简单一点,唱唱卡拉OK等等,还要学习与人倾诉自己的压力,倒出去,我们现在有一个专业名词叫枯竭综合征,burn out,我们帮助人的人要不听得把身上的不好的放掉,另外还要不停地充电。不停的学习,与人交流,更新思想。2、有位强制症的学生,全班不愿与他交往,请问此同学应该怎么办?(该学生可能是出于自卑心理)答:首先对同学提问的强制症,不太准确,我们的词汇里强制性另有所指,估计是指强迫症,那我就对强迫症说说如何处理和这类学生的交往,这个同学怎么样处理和别人的关系。强迫性的性格,我们很多负责任,做事很认真的人都会有,其实我小时候也有这种症状,上语文课的时候我就经常回忆课文里写的“打倒地主”的话,放学走路的时候老喜欢数电线杆,走在瓷砖上,会有意无意地让自己踩在某种颜色的瓷砖上。但是有强迫思维和行为不一定就是强迫症。有些强迫性格的人做工作非常地好,他们可能是最优秀的会计,最优秀的内科医生,他们做事很认真,追求完美,但是缺乏安全感,出门时候老认为门没有关上。这种性格会让人做事很认真,但是会过得很累。因为别人轻松做完的事情,他们可能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类人做事认真,他们可能成为可信赖的优秀员工。但是他本人呢,就像后边注的那样可能有自卑心理,故他们追求完美。因为性格内向,故与人交往时拘谨和不自然。这样的人表现出来不是那么开朗,性格比较内向,非常容易紧张。这样的同学,解决的方法是去认同他们,发挥他们做事认真、可靠和值得信赖的优点,让人建立基本的信任。在这个基础上再适当改善与人交流的技巧,让他们多看到自己的长处。同学们也不要认为怪异,我们不轻易的搞强迫症的课题。因为这种问题还是挺普遍的,我们不强调这是种病态,说得多了,很多人可能会对号入座,想着自己会不会是强迫症的病人。所以,我们如果对强迫性格,强迫行为了解的多的话,就应该对他们多些宽容和理解。3、请问平时开朗积极的女生,晚上睡觉经常说梦话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答:说一个秘密吧,在座的4个人中间有一个就是晚上睡觉经常说梦话。在座的其他教授也有晚上说梦话的时候。 (笑)4、 某人事业与感情同时遇到挫折,有轻生念头,却不愿去心理咨询,如何解决?答:这个回答很简单,如果你自己有权利去选择你怎么做而你不来的话,旁人无能为力。心理咨询最基本的原则,它和精神病不一样,精神病是丧失了能力,责任能力,行为能力,这时候必须有其他人强制到医院治疗。而康复期的病人,包括心理问题的人士,如果你不来的话,我只能说爱莫能助。我从我的角度来说,也为精神科医生,还为心理治疗师鸣一把不平:心理医生有什么不好,为什么不愿来看? (笑)4、心理咨询总是要钱,你付钱他对你的态度好,你一说没带钱,他脸色就变了,本来我就想谈谈工作赚钱方面的压力,可是这样一来,我什么都说不出来。 (大笑)答:我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回答完了,大家可以得到答案。我们说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希望被人认可,希望被人尊重,其中就有一条是收入,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在座的3位,有着相似的经历,但是现在的生活反差非常大。作为一个个体,我问问在座的各位,二十年后,你做这样的一个医生,你愿不愿意,上了很多年的学,还出国留学,参加了各种各样的考试,有时候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病人,有的甚至有危险的行为,在工作中可能会被误伤,有的时候还会因为病人的个性问题,有一种叫移情的现象,会把对待那个人的方式对待他的心理治疗师,这个时候他会有很强的情绪反应,在这个情况下,对这个从业的人员的压力就会非常大,如果接受这么多培训,然后得到的劳动补偿又是价格低廉,我不知道大家愿不愿意做这样的事。虽然说职业和职业之间是有区别的,但是有一点,如果不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认可的话,这种职业就很难发展,他们也很需要社会的关心。看病要钱,这是很正常的,其实重要的是大家对于心理卫生,心理医生在从事着什么工作,这种工作有什么意义理解不够,重视不够。总之,心理治疗收费应与时俱进。 编者说明:目前同济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对在校大学生心理咨询是免费的。一般问题与心理困惑可以预约咨询,如需用药和临床治疗的,我们的心理咨询人员会负责任地转到相关医生和机构进一步就诊。具体相关信息请浏览网页:http://www.tjyxt.com/jygl/jygl.asp 还有每期《同济心蕴》报每寝室都配发一份,也请大家留意。5、 我寝室的人十分用功学习,而我们只是一个五年制的小系,我看到他们压力很大,只是越想越睡不着。我总是跟我男朋友……答: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二十岁的大学生,他来找我就是说他睡不着觉,怀疑自己有前列腺方面的问题,然后他直接讲他自己从初中开始就有手淫的历史,大学时候就经常上网,喜欢上黄色网站,他觉得这样非常不好,他到我这里来的主要目的是问我有什么灵丹妙药可以从此以后不再手淫,也不上黄色网站,这样就可以好好学习。这两个就正好相反,一个就是因为用功睡不着,另一个就是因为想黄色网站的事情,你们为什么就不允许自己做很多不同的事情?每天重复同样的事会使人产生乏味疲劳的感觉,事情太过单调不好,会产生疲劳。我就对那个大学生说,为什么你不能够允许自己既做这个事又做那个事?而不是只做这个事而不做那个事。我们在进行治疗过程中,就会在他讲的时候注意到很奇怪不合常理的事情,比如说他这里有一句很重要的话,“而我们只是一个五年制的小系”,这句话我感觉到很过瘾,另外一个很过瘾的就是,“我总是和我男朋友……”在我们心理方面凡是有讲到的转折的话语,“只是”,“我只是一个五年制的小系”。我之前有一个学长,他学习非常好,现在美国当大学教授,有一次和他聊天的时候他说我学习不是为了父母亲,也不是为了祖国,不是为了什么,他说你学习学习只是你自己感到有乐趣,只是为了你自己。所以你是五年制也好,七年制也好,八年制也好,并不意味着就应该比别人差。学习是为了自己,不是别人,压力能够磨练自己的耐受性,是必须的。6、 我以前也接触过做心理的人,有一段时间也到精神病院当过义工,接触过很多的病人,但是我个人认为你们做心理咨询包括做心理治疗,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那你们在工作过程中有没有出现过所谓的医疗事故?这个医疗事故不是像其他手术那样的有很大的法律上很严格的界定。就说你们对病人诊断的时候,比如说某个人患了精神病,在社会上现在的伦理道德观,人们一定认为他是疯了什么,他本来心理上就有一定的压力,那会不会反而加加重了他的病情,你们出现过这样的情形吗?答一:刚才问到的我们的工作规则,我们的诊断标准,还有我们治疗的主观性,会不会有什么不良后果,有什么副作用。这门学科确实和其他科是不同的,我们研究的内容,就是我们人的主观世界,但是是有物质基础的,医生都是唯物主义的,我们的精神病理学就是我们的诊断基础,我们要体会理解病人的症状,并不是像其他专业,所有的东西可以拿出东西来,这方面我们看到它的主观性,是必要的,但是我们这个行业的工作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从精神病学来说,可能高年级的同学就知道,我们判断人正常异常是有标准的,我们有一定的程序在我们共识的基础上进行诊断。因为今天我们是讲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我们就说说这方面,心理治疗,心理咨询都是科学的,你们看上去就像一个文科方面的,靠说话,靠人际沟通,但是我们进行治疗的技术和实施的评价方面,都有一定的规范,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要有共识。任何一种专业,都不排除会有误诊的可能,包括心理治疗,比如说抗生素,本来是好东西,但是滥用后产生了抗药性就不好了。那么“贴标签”,就是下诊断,有没有什么副作用,那就要看情况,我们一般不会给病人“贴标签”,或者叫“耻辱标记”,这类诊断名词只在内部讨论而不公开。我们在家庭治疗里很强调淡化“贴标签”,我们从职业的角度不喜欢泛滥精神科的名词,给病人“戴帽子”。 答二:现在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心理治疗的医疗事故率要比其它的高;第二个呢就是关于这个诊断,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这个都是有一定的指标和标准的,如果是一个职业技能良好,经过训练的医生,对于他的病情,他的症状,它的严重程度都有一个标准,一条一条的对,应该不会有很大的问题。另一个呢,医生对病人进行诊断,这个“标签”贴在病人身上,作为心理治疗师,他很清楚这样做会给病人带来的痛苦,所以他会在同行之间进行讨论的时候会使用这个“标签”,但是对病人家属尤其是病人,会淡化这种“标签”,它只会告诉病人,只要配合治疗的话,这个问题不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7、我曾经读过躁狂症这方面的书,对轻度的躁狂症当他们清醒后,对他们的行为都没有清楚的认识,和他们聊,我觉得有点像喝酒喝多了的感觉,你们接触的病人比较多,我想知道,对于躁狂症在临床上,诊断上你们是如何界定的。答:至于躁狂的问题,轻躁狂是一种要治疗的病,轻躁狂的人他的状态很愉快,精力充沛,干活很卖力,好吃饭好睡眠,但是这种状态是种非常消耗的状态,像抑郁症等是需要治疗的。这个我就这样简单说说好了。8、第三个问题,最近,像亚心(医院)那样在广播中对大众心理进行一些简单的引导和沟通,对这种尝试,化被动为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我个人很认同,您怎么看?答一:本人认为心理学对主流人群心理研究较多,对边缘人群关注不够,我说的这个边缘人群,就是说一些在社会中扮演多个角色,或者是在不同角色间转化,您如何看待这类问题?答二:对公众进行心理健康交流,如果这个做得好的话,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能使更多人受益,我也很支持。尽管也许这些服务的人员不够专业,但是作为一种存在方式,我觉得也应该鼓励重视其作用。另一个呢就是对边缘人群的研究,我觉得存在一个从事行业人手不够的问题,现在国内对心理咨询师的需求量是200~300万,需求量是相当大的。社会和医学生都应该重视这个情况,我也希望大家能一起站到这个战线上并肩作战。答三:我觉得像热线服务这样,能提供一个市场进行卫生服务很好,但是服务人员必须经过至少3个月的心理方面培训。现在有一种就是经过培训,到劳动部申请,然后到工商局领取执照就可以营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的确能解决一些问题,但这有两个方面:①这些服务人员医学背景相关知识不够,而对于进行心理治疗,如果这个人比较负责,他就会发现做着做着就做不下去了,太多这种阴暗面,社会的阴暗面,病人内心的黑暗可能会把它摧垮,我觉得这种服务需要一个正当的培训,需要一个这样的机构每年进行培训和监督,在培训过程中,一个是这些人员的技巧得以加强,另一个可以对他们的问题自我体验,如果达到这点的话,那他们的工作会非常好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会对治疗的对象有害,对自己也不好。②我们要警惕这种行为的动机。有些私人热线,他们这种行为的动机,从表面看可能是在帮助别人,可能实际上就是通过这种行为满足自身的需求什么的,虽然说也不错,但是怎么说这个动机不纯。像边缘人群的问题,比如说同性恋呀,未成年犯呀,创伤后抑制障碍等等,都是我们要注意的问题,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我觉得很好,我希望大家知道这个行业有缺口,有志趣的同学也希望投入到这个领域中来。 9、 我是03-七的,因为我对心理学比较感兴趣,所以想想报考这方面专业,但是据我所知,医科大学设心理学专业的比较少,我想问一下,如果想报考的话,哪个学校比较好?另外一个问题,我听说神经内科的医生容易出现情感衰竭,我想知道是不是有这么回事?。答一:我自己介绍一下,我是87年毕业,然后考上了研究生,一直读到92年,硕博连读,92年开始到现在,一直是一个神经科的医生,没有出现您说的那种情感耗竭的现象,从神经科转到精神科、后来转到心理治疗,可能经常在转变的过程是否属于轻躁狂行为(笑)开个玩笑,总的来说,任何的一个行业,特别是医学行业,工作的压力较大,如果工作又比较单调的话,都可能会产生耗竭的现象。有这么一个概念叫“同感创伤”,就是说你在和病人接触的时候,就会受病人的影响,容易受到病人绝望、无助感的影响,医生在处理面对病人的情绪甚至死亡的时候,就特别需要能够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多数医生做手术前的通知病人时,或通知病人罹患恶性肿瘤的时候,常常面无表情,这样做固然是为了避免受到病人的情绪的影响,但却隔离了真正作为一个人的医生角色。医学类的同学如果要考心理学专业,应该来说是不划算的,我们不应该放弃我们学医的资本。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招收硕士博士生,多数都是通过精神病学教研室,有几个大学有医学心理学教研室,我们鼓励临床医生通过医生的身份进行心理治疗,以医生的身份做心理治疗。答二:我补充一下。刚才你说的是心理学,从医学到心理学还是很有差别的,现在在上海就有一个心理学毕业后来分到了上海精神病院,但是没有行医执照,就从事精神卫生的工作,现在发现不行了,现在如果没有医学背景是很难从事相关工作的,就是说,如果要再学心理学就要从头学起。如果有医学背景从事心理治疗,这样会比较方便。10、我是大一学生,应如何协调爱情和学业的关系?好感,喜欢和爱如何区别呢?答:从原则上说,我们应该允许自己几件事同时做,人长大了,在身体里发生一些化学反应,是很正常的。爱这个字比较少提,说好感的多一些。大家应该多做认为做得好的事情,少做认为做得不好的事情,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大学生的社会经历简单,阅历不足,应该慎重。对大学生恋爱我们实行“三不”政策,就是不反对,不提倡,不赞成。11、本人个性好强,渴望有所作为,但是性格内向,渐渐变得平庸,心里很矛盾,请你们告诉我该怎么办?答:我自己读书的时候,就是高分入地分出,怀着很“悲愤”的心情离开了去了精神病院,当时一个是受了“勾引”,另外呢还有一点点是迫于无奈的,回头来看这六年的学习,现在比起当时情绪有了一些变化了,我呢和这个同学一样,在中学时候也是比较活跃的,由一些爱好和特长,后来到了大学以后,做了小班的团支书,不敢乱说,不敢动,做事谨小慎微,压力也很大,学习也含枯燥乏味,慢慢的后来就开始逃学,学习成绩也下降,现在我觉得如果自己能够再来一次的话我有能力有信心把学习搞好,虽然很辛苦,但是我能做好。其实,能把分数提高就已经不平庸了。当人的情绪低落时,对事物的重要性忽略了,看得很淡。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性格内向的话就应该让自己走向开放,或者是寻求某种途径改善。应该给自己进行合理的定位,那就是能做好一件事已经很好了,很了不起了。(鼓掌)12、大学生毕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考研,压力很大,英语又很关键,如果英语不好就很影响到你考研的成败。对于英语不好的同学,可能就会感到很沮丧,很失败,究竟该怎样调解这种心理状态,恢复自信?答:这个我简单的讲一下,我们现在,大家应该意识到单纯强调学历已经对我们医疗卫生事业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我们现在鼓励大家根据自己的特长,决定自己是否拿高学位进行一些研究,还是做专科医生,实际有经验的医生。另外一个呢,想当医生的人不太需要花精力进行考研,而是做一个专科医生,参加各种培训提高技能对医生才是最重要的,大家应该把握好自己的方向才最重要。13、因为我本人是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中医里面有一个理论意思是说,有一个人他想的太过了,沉迷了,后来他家里人骂他一顿就好了,我想知道这种治疗方案有没有科学道理,各位老师在实际工作中有没有遇见过,效果如何?答一:中医的理论在心理学中很少用到。当然,中医里面也有很好的思路,比如说各种情绪间相互拮抗,用一种情绪抵消另一种情绪。尽管中医里有许多心理治疗的案例,但是我们没有很系统地运用。 答二:我们心理治疗里面确实有很多的技巧。曾经就有一个人写过一本书叫《中医心理学》,很多时候我们进行治疗的时候,都会运用到一些本土化的技巧,但是解释不尽相同。14、心理治疗能不能解决生与死的问题?宗教信仰能不能够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还有你们提不提倡大学生有宗教信仰?谢谢。答:我先说一个例子。星期二上午我做心理治疗,有一天就来了两个尼姑,一个老一点的尼姑,另一个年轻的尼姑,找我做心理治疗。我想,尼姑嘛,就是信佛的,有他的信仰。和他们聊的时候就知道,那个小尼姑,年轻嘛,呕了气失恋了,家庭关系又不好,一怒之下退学,从东北离家,来到这边的一个寺庙里面坚持要求削发为尼。之后呢,每天面对青灯和木鱼,更加的寂寞难耐,成天郁郁寡欢,不想敲这个木鱼呀,可这个宗教也救不了她,最后就到我们这里做心理治疗。后来发现这是一个生物机制导致的疾病,经过治疗比较快地就康复了。在疗程结束的时候,那个老尼姑感激地说:天主保佑你(指我),佛也保佑你(指我)。我说这个就是说,信仰是一种心理安抚的方式,可以通过信仰这种东西解决一些解释不了的,科学也解释不了的东西。但是当遇到问题信仰不能解决的时候,就来我这里要求心理治疗,其实是在寻求另一种解决方法,这两者并无冲突。第一,心理治疗不可能解决生死问题,他只会让人更快乐一点;第二,当他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时,我们诊断和治疗的手段,包括信仰方面的安慰,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第三点,至于大学生的信仰,不是说提倡,宗教信仰应该是个人的问题。同济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同济医学院大学生联合会服务指导中心协助整理)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心灵家园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