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动物一样做爱,像人一样活着

作者:施琪嘉来源:中华励志网 2008-04-18

这个题目看起来很怪,因为是人嘛,他就已经进化了、进步了,所以他应该像人一样做,技巧上不仅要有传教士式,还要有6-9式,以及老汉推车式,在《素女内经》里,还详细地描述了在注意姿势外,如何更好应用内力的方式。在中国古代的一些房中术的书中详细地记录着现在西方的所谓SM(施虐-受虐)的一些旨在激发性的方式,王小波将下跪、叩头、屁股打板子的古代诉讼过程视为这种SM的延伸。有人说,人因为站立、因为将手腾出来、还因为大拇指可以作对指动作,所以可以将伴侣调整为面对面的姿势、并辅以工具与之性交,这样,他们可以互相看着对方,除了繁殖的功能外,还有情感交流的作用。除了方式外,还有人对性交的次数也作了规定,说,年轻人*爱,如债主逼债,天天上门,基本是坐着不走;到了中年,如小店主算账,一周甚至一个月算一次;到了老年,如阴天的夜晚数星星,基本上数不出来几个,大有“门庭零落车马稀”的意境,就连好色如李敖大师,也是在七十岁时再见他那“瘦高白秀幼”标准的Mm时发誓“扭头就走”。有新婚的夫妇对自己新婚后5年的性交次数用存钱币的方式进行了计算,发现,第一年每次*爱放入钱罐中的钱币需要用后面4年的*爱的总和才能取完。与时俱进的现代的说法是拿日本人和美国人调侃,不以量记,而是从功能上加以描述,那是一个从“日立”、“微软”的过程。但凡谈性,在古代可以上升到理论、上升到养生的水平,到现在却变成“兽性”、“动物”的贬义,说这个人只知道性,所以他像动物一样,诸不知,动物是不弄SM的,也不随时发情,虽然它们不掩饰发情。有和尚听到春猫发情,难耐寂寞,于是赋诗一首:春叫猫来猫叫春,听它一声高一声,不是老衲不思凡,人前不敢吭一声。这很平实地说明了和尚的动物情欲和人的修为。这些对于性交过程的描述,只可能在人的身上才能发生,因为它形成了文字,并且被人们实践着,有时,给人有性交的暗示,却完全没有性交的过程。所以,上面的话应该反过来说:你真像个人!倘若像动物那样性交,你若不是为了钱到一些场合去当众*爱的表演外,或不怕像当街忍不住的狗,即便被人用砖头砸得嗷嗷叫也不松口—不,松那玩意一样,那你不是老了,就是真的像动物了。如此,像动物一样*爱,其实是个收敛的褒义词了。曾听一同事讲起在德国留学的经历,说一日在公园看到一老太太拿着拐杖在驱赶、痛击着一群公鹅,因为这些公鹅群起在欺负一头母鹅,那老太太便用拐杖去干边口中振振有词:去!去!你们这些好色之徒。在这个场景中,若把动物视为动物,就见怪不怪了,偏偏人不把动物看作动物,于是,觉得那母鹅受到了欺负,所以,可笑之处是那老太太在一身正气中把鹅当人,把自己当那母鹅的投射意向。再来说怎样才叫做像人一样地活着。能吃、能睡、能玩,其实这就是活着像个人了,可动物不也能吃、能睡、能玩么,甚至,它们比人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人有被称为“自我”的东西,所以,我们可以再延伸一点,那就是,能有尊严、有价值地活着,那就算活着像个人了。可是这尊严和价值的定义太过广泛,八十年代初曾有过一场全国大讨论,即一个处于青春大好时光的大学生该不该跳进粪坑,去救一个不慎掉进去的、大字不识的老农民?为此,他丧失自己的生命究竟值得不值得?这句话可进一步延伸为有钱、有房子、有车、有官位是否就比那些在这方面缺乏的人们更有尊严、有价值一些?其实这个话题到现在仍有相当的现实意义:煤矿工人、童工、女婴、农民工,他们的价值、尊严究竟是否等同于大学生、干部、所谓的社会精英?我看过一个励志大师的讲演,通常,这一类讲演的主题都关乎道德、价值、尊严……,大师上台时三步换着两步,几乎是以跨栏的姿势跳上讲台,然后用抑扬顿挫和夸张的动作开始了他的讲演,听其内容,我觉得,很符合文革的标准:假、大、空——世界上的道理全部给他说了,但等于什么都没说,于是,我想到一句话:内容不够,动作来凑!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最简单的、最直接的规则可能就是最大的道理,乔治.奥威尔说:承认1+1等于2,就不会有问题。把自己看作人,也把别人也看作人,这就是最大的道理,是最有尊严和最有价值的想法。显然,拿着这个标准去作上面的那个讨论,只会有一个答案:救人!不管被救者是如何的年老、如何的大字不识,也不论救人者是否年轻、有文化。他死了,但他活着像个人那般有价值、有尊严,那老农也死了,但他活着也是被当作人而活着的,因此,他也是有价值、有尊严地死去的。如此,我们的矿工、儿童、妇女就会有更好的生活空间。前不久到丽江去,发现很多素不相识的人们,一脸的轻松在街上闲逛,熟人说,很多年轻人来到这儿后就被这儿生活的轻松吸引,于是不回去了,这下,父母亲着急了,赶过来找儿女,结果,老两口也爱上这儿,也留在了丽江。这个故事让我想到,内心自由可能是能让人们感到最有自尊、最有价值的一个前提。我们在丽江最高的一个寺庙去观景,一个少数民族打扮的门人让我们求签,我们让他讲讲讲他的服饰和走婚之间的关系,没料到,本是十分拘谨的他变得活泼起来,一个劲地、几乎是控制不了地笑,以至于我们同行的人受到感染,也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他给我的感觉就像是释迦牟尼拈花示指一样:走婚,不可说,不可说啊!后来,我们了解到,他其实不是摩梭人,也没有走婚的经历,所以,他的控制不住的笑,可能和前面那个外国老太太一样,想象的东西多于现实,不同的在于,前者的想象,是推鹅及己,后者的想象,是推人及人;前者的想象,是禁欲后的延伸,后者的想象,则是内心冲动释放后的结果。我读研究生时一个同学嗜赌,在赌瘾发作时,会把同学请到自己家中去,给你好吃好喝的东西,条件只有一个:陪他打牌!当你赢了他时,他把桌子一掀,说:你们回去吧,我要睡觉了!下次再难熬牌瘾时又请你去他家去,招待你的东西就由茶、水果、巧克力的水准变成清茶一杯了,待他又输牌时,再次掀掉桌子,说,我睡觉了!大家只好在凌晨三点在大雪纷飞的夜里赶回宿舍。可以看到,内心赢牌的想法限制了他打牌自由的发挥:他越是想赢,就越是会输。这样,他内心的不自由,不仅限制了内心、干扰了水平自由的发挥,还会在现实中以操作的方式表现出来,影响人际关系。内心感到自由时,则不仅会摆脱世俗的羁绊,选择自在的生活方式,还会坦然面对内心的冲突,并超越它,而不是进一步去限制它,约束它!若要在如何像人一样地活着的话题上再加一条规则的话,我觉得,孤独地活着也非常重要。人虽然是群居的生物,但真正独立的自我是在思辨中成长起来的那些人们,他们可以忍受并享受孤独。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台湾的斗士李敖大师,当他被抓进监狱时,狱方想把他从单人房调换至多人房,以为这是照顾了他,却被他拒绝了,他多年自得地把自己独自坐牢视为是学习的绝好机会,正所谓,足不出户,而天下事尽知。最后,他还说,你要关我十年,你倒是有本事关我这多年那。由于他能够享受一个人的孤独,所以,他甚至还觉得自己被关得不够长。他最爱引用的一句话是:我最好的朋友是另外一个自己。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曾写过一个《象棋》的小说,说的是一个坐牢的人由于忍受不了坐牢的寂寞,把在狱中唯一能找到的一本棋谱背得滚瓜烂熟,出狱后。虽成为象棋大师,但内心却被这寂寞中的唯一伴侣-棋谱所羁绊,以至于最终发疯。在孤独中一个人会把自己变成了两个,一个为现实的自己,另一个则为幼小的、原始的、不受约束的自己,或者,为高度自律的、严谨的、苛刻的自己,若是前者,则与现实的自己一道,构成了和自己内心对话的自我;若是后者,则与现实一道,构成了一个与社会、家庭对话的自我。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我们所要敬畏的是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律。在康德的心里,那浩瀚天空中永恒的星星,也代表着人类内心孤独探索的冲动,是自由、神秘、不受约束的意象,而后者,则是作为人,需要与这个社会协调的意象。说了这多,我只想表达,象动物一样*爱,并不是件坏事,怕就怕,象人一样*爱,而象动物一样活着。施琪嘉2012-11-10上海静安宾馆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心灵家园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