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开精神分析心理疗法的面纱

作者:苏晓波来源:中华励志网 2008-10-11

什么是精神分析心理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是建立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人的一切行为、情感、和思维、包括心理障碍的症状,都是由一个人从小形成的人格和习惯决定的,都是由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和成长环境决定的;并且,这种决定性的‘塑型影响’和人格一旦形成和固定,就会自动地、本能地、悄悄地、不知不觉地、潜意识地、不由自主地、不受控制地、恒定地发挥作用。”

依据以上的理论,我们可以推论:“如果一个人拥有一个比较幸福的童年和随之形成的健康人格的话,从心理学意义上讲,他将是‘幸运的’,他的生活将会在健康人格的决定下,在一个比较健康的轨道上运行。这种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健康人。而如果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和成长环境比较恶劣的话,他的心理发育必不可少的阶段会中断或者发育不足,导致必要的精神养料的匮乏,将会形成各种人格缺陷和复杂的情结,势必为将来的各种心理障碍留下祸根。这就是所谓的心理学意义的‘不幸’,这种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病态者’、或者‘心理障碍患者’。一个人的人格,就如同‘如来佛的掌心’,一个人的生活只能在如来佛的掌心里跳来跳去,想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就必须改变人格、就必须换一种‘如来佛掌心。’”。

概括地讲,所谓的心理障碍,是在童年形成的病态人格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潜意识层面上发挥作用的。为了从根本上治愈心理障碍,就必须消除童年经历造成的不良影响、矫正扭曲和病态的人格,并且,这种矫正不能停留在理智和道理与说教的层面上,必须深入潜意识和人格深度层面,将精神分析视为一次脱胎换骨的过程也决不为过。可见,改变人格和影响一个人的潜意识,都是难而又难的非常艰苦的巨大工程,这就决定了,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分析治疗必将是漫长的(大约在100——300小时左右,最长可达数千小时。)、耗时的、费力的,他对于治疗师和患者来讲,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当然,在巨大的代价和付出的前提下,回报也是巨大的。它可能意味着自残、自虐的恶性循环的结束、黑暗痛苦的内心世界重见光明、新生活的重新开始、自我和真我的重新发现。

也许,举出一个例子,会有助于大家对于精神分析疗法的理解。比如,一位年轻女子先后与四位年长她十岁以上的男人建立婚内或婚外的亲密关系,所有这些关系都在两年左右面临危机或者结束,这已经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惯性。她已经明显地感到了这种惯性,但是,她还是不能自拔。她告诉医生“我明知道这是火坑,但是,总是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我义无反顾地跳进去,象父亲般的男人就是对我有吸引力。”在精神分析中发现,她的父亲在童年的时候,很少和她在一起,[www.zhlzw.com]尤其缺少沟通,她不敢靠近父亲,父亲从来没耐心地听过她讲话,但是,她每天都眼巴巴地盼着父亲的回来,盼望父亲能对她露出笑脸。这样的父女关系的童年经历,妨碍了她顺利度过女孩子异性的重要阶段——恋父阶段,从而形成了严重的恋父情结,导致她成年之后,会下意识地寻找机会完成这段发育阶段,反映在现实中,就会表现为不断去接近年长的男性,但是,真的接近之后,她内心深处的对于男人的不安全感和不熟悉感就会被激发,她就会再次逃离。这样一来,她就必须不断地寻找、然后离开年长男人,导致混乱痛苦的婚姻关系不断重复、难以自拔。对于这样的具有严重恋父情结的心理障碍,讲道理和认知是不会奏效的,因为她本人完全知道这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她就是无法控制这种冲动和行为。只有进行比较长期的精神分析治疗,帮助她完成潜意识水平的恋父阶段的心理发育,她的人格缺陷得到修补、使她获得一个被“内化”了的、接受和肯定她的“心理父亲”,她的恋父情结被解开,她的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彻底的解决。

我们不妨对于精神分析疗法进行这样一个简单的概括性的定义:精神分析心理疗法,是一种以改变作为心理障碍基础的潜意识层面的人格为目标的心理障碍根治疗法。

精神分析怎样进行?

精神分析疗法之所以能够奏效,主要是源于以下两个对于人性的重大发现:一个重大发现是“强迫性重复原则”,即每个存在着童年心理发育缺陷的人,都会不自觉地、强迫性地在心理层面退回到遭受挫折的心理发育阶段,在现实中再现童年创伤和经历,重复童年期痛苦的情结和关系。比如,没有完成恋母阶段的具有恋母情结的男人,会不断地与女性构成实质上的心理恋母关系,而且关系的模式和内容,与童年期的母子关系会惊人地相似。这就如同一个人会不断揭开蒙在伤口上的纱布一般,实际上是一种试图治愈童年创伤的本能努力,但是,这种努力会与童年期做过的努力的结果类似,总是以失败而告终,结果,失败会激发下一次的努力,如此循环往复,就形成了强迫性的重复。这种强迫性重复,是所有心理障碍的最本质特征,也是人性的主要特征。第二个重大发现是“移情现象”,这个发现是附属于“强迫性重复原则的”,即强迫性重复的最主要内容是童年关系的重复,心理学称这种童年关系的强迫性重复叫做“移情”。就是说人会在强迫性重复的原则的驱使下,在现实中再现与童年期与父母形成的关系模式。比如,一个从小就和母亲一起长大,而很少接触父亲的男孩,就会习惯性地认为女性比较容易接近,并且,比较容易和女性、尤其是年长一点的、与母亲在人格上比较相似的女性交往,形成比较亲密的关系。这是因为他小时候的情感模式就是如此,当这个人把这种与母亲形成的特殊模式拿来与其他女性交往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移情出现了。实际上,移情现象是无处不在的,广义地说,人类的所有情感都起源于移情。只不过心理障碍患者的移情,是建立在扭曲的关系模式之上而已。

如果我们承认“强迫性重复原则”和“移情现象”的存在,理解精神分析疗法的进行就比较容易了。可以说,精神分析疗法就是在“移情现象”的基础上展开和进行的,没有移情和反移情的心理治疗,绝对不是精神分析治疗。注意移情、分析移情、澄清移情,就是精神分析治疗的核心工作

移情现象从患者与医生接触的一瞬间就已经开始,换句话说,每一个人与别人见面的一瞬间,就要判定面前这个人与自己过去经历过的哪个人相似,然后,就把那个相似的人际关系模式拿来使用、用于移情。比如,一个和医生通起话来就没完没了、一再要求医生做出各种保证的患者,通常是一种严重依赖型、母婴型、共生型移情的人。一个来诊时非常守时、很小心地回手关门,有板有眼、不露情感地与医生交谈的,就是一种“无关系式”的移情模式。只要患者和精神分析共处一定的时间,患者就会把自己在童年其间形成的关系模式,移情到精神分析师身上,这个患者的情结和问题,也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精神分析师和患者之间。如果把心理诊所比做是心理手术室的话,那么,就可以把移情比做是在手术台上暴露病灶的过程。比如,一个因为失眠来就诊的人,在接受了一段精神分析之后,她告诉医生,她现在每天睡不着觉,是因为担心医生不喜欢自己。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她才发现,因为小时候缺少母亲对于自己的肯定,而特别缺少安全感,这种安全感的缺乏导致严重焦虑,从而引起严重失眠。她把这种童年的感觉和关系模式,带到了与精神分析师的关系之中,把对于母亲不喜欢自己的担心转移到了医生身上。这样一来,无形的、看不见的、潜意识层面的心理冲突和情结,就通过移情的方式活生生地展示了出来。只要这种移情模式在精神分析过程中得到矫正,她的心理障碍就可以被彻底治愈。

移情的出现只是精神分析治疗的第一步,随后,还必须通过解释、澄清和修通这些过程,才能真正完成精神分析的治疗。在移情的过程中,她可能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双亲的一些正面或者负面特征,投射到心理医生身上,好象医生真的在心理上就与自己的双亲一样,她会象爱或者恨自己的双亲一样,以移情的方式去爱或者恨精神分析师。但是,精神分析师实际上是另一个人,一个没有患者父母身上那些明显缺陷的、人格比较健康完整的人。在这种移情关系中,医生充当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屏幕和容器,“屏幕”是用来上演患者的童年经历的和感受的,“容器”是用来无条件地接受和寄存患者的过去和现在的所有情感内容的。逐渐地,随着时间的流逝,患者会慢慢发现,“电影”只是过去的被放大和扭曲了的情感碎片,与现实中的“屏幕”是两回事;医生对于患者的无条件接受和容纳,使患者有机会和能力正视和澄清移情与现实的区别;并借助医生的“镜子作用”和“模版塑型作用”,使患者的人格模式发生根本性的逆转。过去的记忆和经历,就不再会影响患者,而那套与精神分析师一起建立的新的人际交往模式会内化到患者的潜意识中,成为患者人格的核心部分。这时候,他的潜意识得到了修通,精神分析也就大功告成了。

以上这些对于精神分析的描述,只能算做是一种卡通式的描述。实际上,精神分析的过程远比所描述的复杂。因为精神分析过程必须与来自患者维持旧有模式的惯性和阻抗斗争,整个过程是一种拉锯似的、螺旋式的、进两步退一步的过程。其中的酸甜苦辣难以言表,只有处于精神分析中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精神分析的频率在每周1—5小时之间,大部分可以在100—300小时之间的治疗长度内完成,个别的,甚至可以达到数千小时。精神分析必须在约定的时间和频率下进行,这种设置本身,就是治疗奏效的重要元素之一,因为连续性和恒定性的关系,是治疗奏效的关键因素。一个连续性比较差的精神分析,意味着预后不良。

病人可以躺在床上,也可以坐在椅子里面。可以自由联想、可以分析梦,可以讨论阻抗或者移情,有时侯,会谈到性,也可以一声不响一直到结束。整个的气氛是非常自由随意的,当然,有时侯也会有剑拔弩张的时候,这通常意味着出现了负移情,这种时刻,也是治疗的最关键时刻。治疗能否深入、精神分析师的功力如何、心理障碍患者问题的严重性怎么样,在这个阶段,也就暴露无遗了。总之,精神分析治疗没有非常固定的外在形式,重要的是,在精神分析师的人格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催化”下,患者潜意识的人格悄悄发生了有益的改变。

精神分析为什么要讨论性?

有趣的是,人们了解或者知道精神分析,很多是因为精神分析似乎与神秘的性有联系。从精神分析,人们会联想到性变态、甚至性解放。其实,精神分析谈到的性,不是人们通常所指的性生活或者*爱,它更多的指的是欲望和本能的满足。并且,它的满足也不是指吃饭、喝水、*爱等现实满足,而是指关系满足,即一个人从出生到5岁其间,存在着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本能和需要,只有一个人从小在亲密关系的建立方面获得了足够的满足,一个人的心理与性心理才能健康发育,才会获得一个健康的人格。这样一来,精神分析似乎与性毫无关系,那么为什么人们又会认为性与精神分析有关、而且精神分析中又的确一再讨论着性呢?

首先,精神分析的发现和创立,就是在对一些具有性色彩的案例的研究中建立的,其次,由于性本能是人性中最强烈的本能,人性的任何冲突,都会在性方面以最明显最典型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一个在出生后6——12个月其间缺少来自母亲的足够的爱的人,长大以后,很可能会表现为一种粘着性的性关系,会要求频繁*爱,而且,往往喜欢口交的方式;一个在童年面临父母不断冲突的女孩,可能没有机会与父亲建立亲密、稳定的父女关系,也就无法完成对于女孩性心理成熟至关重要的阶段——恋父期,长大以后,她可能对于男性具有一种非常矛盾的性心理,即好奇、下意识地挑逗,又会在关键的时候拒绝真正的性关系。可以说,通过人们如何对待性,就可以推测一个人童年的关系模式、就可以推测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对于性心理的探索,是人们了解潜意识、破译情结的捷径。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和性心理发育过程是非性的、或者是去性的,它主要与童年的关系模式有关,但是,在成人身上,却表现出明显的性色彩。也许,性是表达潜意识情结和冲突的最佳媒介。如果将童年的人际关系模式,比喻为一个人的人生剧本的话,性只是人们所看到的戏剧。性是人际关系的产品,它永远是从属于关系的,在人性中,关系永远比性重要。

所以,尽管精神分析的本质是非性的,但是,为了更快地揭示潜意识的情结和冲突,精神分析还是会去探讨人的性的,不过,精神分析不重视性活动的内容,而更重视性背后的心理活动,尤其是围绕性而展开的内心体验、以及性与人际关系的内涵。现代精神分析已经越来越少地接触性,性在现代精神分析治疗中的位置已经越来越不重要了。人们探讨性的目的,只是为了探讨关系模式和情感转移的方式。从任何角度讲,性都是一种工具,而不是目的,更不是精神分析的核心。探讨性的心理治疗,不一定就是真正的精神分析,而不涉及性的精神分析,同样有成功的可能。

如果一个患者或者一个心理医生,过多的强调性本身,就是一个应该被分析的现象,这通常都意味着来自患者或者医生方面的一种防御和潜在的情结。

精神分析中为什么要讨论梦?

精神分析可以不讨论性,甚至也可以不讨论童年经历,但是,却一定要讨论梦。一个不涉及梦的精神分析,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分析。持这种观点,有如下三个理由:首先,精神分析强调和信奉的是潜意识决定论,而梦是非常重要的潜意识材料,所以,如果患者也把注意力转向梦,就相当于间接接触自己的潜意识,本身就是一种由理性向感性的进步。精神分析大师荣格曾经接治的一位患者,起初并不相信精神分析,但是,对于分析梦产生了浓厚兴趣,坚持记录自己所做的梦,[www.zhlzw.com]为每一个梦画图,不知不觉地,他被潜意识吸引,内心也同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按照荣格的观点,对于梦的分析是否准确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重视梦、相信梦、接受潜意识的牵引和指引。所以,精神分析治疗必须挖掘和启发患者对于梦的兴趣。

第二个理由是,梦可以揭示包括核心冲突在内的全部潜意识秘密,是通向潜意识的捷径。比如,一个对于婚外性关系抱有浓厚兴趣的少妇梦见,“自己象一个小女孩,赤身裸体地躺在一个老爷爷怀里睡着了,内心无比幸福。”通过对于这个梦的分析,她才发现,她对于性的兴趣并非性,而是通过性来获得某种具有恋父色彩的亲密关系。这种发现和领悟,揭示了她的核心冲突的本质,她的强烈婚外恋的冲动也就逐渐减弱、消失了。

第三个理由是,梦是一种用原始语言编织的潜意识画面,帮助患者了解和掌握梦的解析,也就帮助患者掌握了一种了解和掌握自己潜意识的工具,会加速心理治疗核心原则——自我认识自我改变的实现。也许,当一个患者能够靠分析梦来了解自己、改变自己,就是治疗可以结束的时候了。

实际上,梦不是唯一获得精神分析重视的材料,精神分析同样重视人的过失、表情、身体语言、服饰。生活中的所有情感材料,都可以作为了解潜意识的线索。其实,人的日常生活的很多内容,都具有白日梦的色彩,如果我们对于梦有了深入了解的话,我们就会对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更透彻的把握。

什么样的人适合接受精神分析?

鉴于精神分析是一种艰难的改变过程,就决定了只有少部分人适合这种心理治疗。所以,精神分析历来是被少数人所掌握,并只能为少数人服务的一种对于医生和患者都要求较高的疗法。

对于患者来讲,也许需要具备以下一些基本条件,才有可能接受精神分析治疗。首先,必须有足够的治疗和改变动力,愿意付出长期的努力,愿意承担改变伴随的哀伤与痛苦。有足够强和持久的动力,是精神分析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第二个条件是:具备基本的移情的能力,即可以与别人建立基本的关系的能力。关系是一切心理治疗能够奏效的基础,是心理治疗能否进行的前提。第三个条件是,需要有长期固定的空闲时间用来治疗。精神分析心理治疗需要每周1——5次,每次1小时,表面看时间并不多,但是,坚持几个月甚至几年,也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第四个条件是,一定的经济支付能力。由于精神分析师需要长期艰难复杂的训练,以及这种疗法带来的巨大回报,使精神分析历来是各种心理治疗中最贵的。以目前每小时50元、100——300小时的疗程和费用来计算,全部治疗的费用在5000——15000元左右。这对于目前中国的收入水平来讲,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恐怕具有这种支付能力的人是有限的。第五个条件是,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否经受得起治疗带来的冲击。精神分析治疗之初,痛苦和症状会有所缓解,但随着治疗的逐渐深入,痛苦会逐渐加重,甚至会超出平常的痛苦程度,相当于手术中伴随的痛苦和出血。而精神分析能够继续的前提,就是有基本的痛苦承受力。个别患者会由于承受力不足,导致防御机制崩溃,病情加重。基于以上条件,适于接受精神分析治疗的患者,可能是有限的。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心灵家园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