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峰的文集终于出版了,他却觉得有些悲哀,照他看来,四十而不惑应该是著作等身的年龄,比起那些天才少年在二十不到就一本接一本出书的速度来说,的确是慢了一些。不过,孔子的“使民以时”可以在这儿得到很好的理解,一个接近50岁的男性在被问及是否为半百的即将到来感到悲哀,他说,我简直急不可耐地等着这一天的到来,因为很多话我非要到那个年龄才说得出来啊!在德国,成为一个心理治疗师的基本条件为3-4年的大学本科毕业后再接着3年的心理治疗专科培训,如果想做一名精神分析师或行为治疗师,则还要接受额外的3-4年的专科培训,如果你想做到能够给别人培训精神分析甚至给同事做自我体验,那还再需要4-5年的专门培训,我的导师等到获得上述的“全分析师”的资格时已经年逾40岁。倘若一个人受过这样多的训练,在40岁如奇峰,写起文章来,该是如踱步一般,四平八稳的样子了吧。前不久,巴老去世,人们在读他80多岁写的“忏悔”的文章时仍然能够感受到一股青年才有的、几乎十从内心里贲发出来的激情。他说他要把“他的心挖出来,捧在手里,照亮那些后来的人们……”。看来,对人生的感受可以如青年那样,用滚烫的语言、激烈的动作、极端的行为来表达,也可像哲人那样,用充满思辨、、理智的思想去表达。但倘若一种表达形式十分平和,能通过平实的生活细节传达高度的抽象和表达细腻的情感,能够让人们突然觉得心灵像被洗涤过一样变得清晰起来,人们会觉得,那个作者是否真的到自己的内心来旅游过一次,从而很想去认识这个人,去读他的书。平时听奇峰讲课,觉得当时那精气神完全不似平时接触的奇峰:声调和表情充满着激情,眼睛发着亮光,手势有力、恰到好处,一个学员听了奇峰的讲课下来告诉我,说他受到感染,非常想在私下把这激情延续下去,因此他去找奇峰讨论问题,却发现奇峰变成了一个冷漠、有距离感、陌生的曾老师。读奇峰的文章可以将这种差别很好地结合起来,既有睿智的理解(如“男人之间”)、又有贴近生活的亲切(如“我的病人夏毛”),更有如酒醇酣的哲理文章(如 “温和的自大”)。我在奇峰的文章中还找到一种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感觉,如中国俗语称“棍棒底下出孝子”,奇峰则在多次讲演的公开场合说,棍棒底下只会出孽子!我们在他的文章中也可找到这种看似极端的一些话语,我能理解奇峰这是如鲁迅一般“爱之愈深,痛之愈切”的感受。但愿,我们在看了奇峰的文集后,对另外一个自己能够有所了解,能够使自己变得“温和”和“自大”一些。2005,11,21 万米高空处西南偏南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