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导读:
有害心理定势之二:处处设防心理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有些人异化了这句话的内涵,放大了对他人不信任的心理,和人交往时,往往显得一副谨小慎微的样子,说话过程中习惯于“话到舌根留三留”,甚至出现一些语言“躲闪”的情况。这样很容易给对方造成一种闪烁其辞的不好印象。
小王由于平时喜欢写写文章,被单位领导看好后,也经常给领导写一些讲话稿或报告。可能是受到领导的垂诫或是出于地位特点的影响,小王开始滋生了“口风要紧”的心理定势,和人谈话时,一到“紧要”之处,往往用“不知道”、“不清楚”等含糊之辞来应付。
那些过去和他要好的朋友有时仗着和他关系不错,便有心无心地向他掏问一些“机密”之事,小王也一概用警惕的语气加以搪塞。
久而久之,小王渐渐和人“生分”起来,人们开始对他敬而远之,小王真正成了领导一个人的“贴心人”了。
作为单位领导的“红人”,遵守“口风紧”的规则是对的。问题是,小王把对这种规则的遵守教条化了,并进而采取一种简单的方式处理人际交往,只要一和人说话,就开始防范对方,说话不是躲躲闪闪,就是遮遮掩掩。这就难免造成一种对人不信任的错觉,他人当然渐渐和他疏远起来了。
其实小王完全可以坦诚一些,并采用一些灵活自如的表达方法,该“放”就“放”,该“紧”就“紧”,大可不必机械、僵化地采用刻板的教条语言去“封堵”自己的口,更不必处处以领导“身边人”的身份出现在任何交际场合。
同样,在交际过程中,我们也不必放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阴暗心理,更不必坚守传统的防人心理,毕竟只有将心比心,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友谊。
[4]
励志导读:
有害心理定势之三:事事求同心理
有话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又道“话不投机半句多”。在交际过程中,有的人习惯于以自己的好恶“取舍”,和自己投脾气的,则接纳来往;和自己“味”不同的,则一律拒人于千里之外。
这种交际心理定势一旦形成,就会使自己的交际视野和范围变得狭窄起来,弄不好还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健康成长。
小李是某单位的一名职工。平日喜欢观看足球比赛,是一个铁杆球迷。有事没事的时候,习惯和人聊一些足球方面的赛事。
这样久而久之,小李便形成了自己的交际圈子。凡是对足球热爱的同事,他就视作“知己”,而对足球知之甚少或一窍不通的同事,则懒得交往。
时间长了,小李甚至还对那些对球赛漠不关心的同事产生了瞧不起的心理。
终于,在一次中层干部竞聘过程中,由于他平时的交际范围非常狭小,民主测评过程中,他的得票非常少。最后因为这一项没过关,小李这次竞聘落败了。
和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交往,本没有什么错。问题是,一个人如果只是凭借个人偏好来选择交往的对象,必然使自己的交际群落变得逼仄起来。
实际上,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既是我们获取财富的宝贵资源,又是我们性格磨砺的必备条件。
试想,只把自己的交际疆界设定在“臭味相投”的限定内,我们获得的信息资源必然十分贫瘠,并且极容易使我们的个性变得单一而偏执。特别是在这个信息多向、能力多元的时代里,我们更要努力扩大我们的交际范围,学会和不同个性风格的人打交道。这样取长补短,才有利于我们的事业发展。
[4]
励志导读:
有害心理定势之四:时时放旷心理
交际过程中,有些人习惯标榜不拘小节的心理,往往不顾对方的心理承受能力,只是一厢情愿地把他人当作“无遮拦”的对象,毫无顾忌地把自己的一些意见和观点强加给对方。
这种人看起来大大咧咧,实际上心里很少顾及他人的情绪反应。尤其是在一些公众场合,这类人往往旁若无人,只顾宣泄自己的看法,对他人的意见往往一味地予以批驳。
这种貌似坦率的交际个性,极容易与别人产生矛盾,久而久之,别人也就渐渐对其敬而远之了。
老刘是一个四十好几的人了,在单位素以“炮筒子”著称,同辈之间,常常不顾场合,嬉笑怒骂,任意为之。时间长了,大家也就习惯了。许多受到他“伤害”的同事,也都能涵容过去。
可是这位老刘却并没有意识到别人对他的“礼让”与“忍让”,反而变本加厉起来,把自己的这种“放旷”的交际风格视为自己的优点。
一次,在单位组织的专家讲学活动中,作为听众的老刘居然对专家的一个不入自己耳朵的观点当众批驳,言辞之间还夹带着平时嘲讽的调式,让那位专家一时很是下不了台。幸亏主持活动的领导及时打圆场,才将这场“风波”平息下去。
从此以后,单位领导吸取这次活动的教训,只要是比较正规的活动场合,往往不通知或者干脆不要老刘参加。
为人放旷,只要能够顾及场合,做到“看菜吃饭”、“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未尝不是一个良好的交际“润滑剂”,而且这种恰到好处的热闹人的性格,往往能够调节一些交际气氛,为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带来一些欢声笑语。
但是像老刘这样一味地“放纵”自己的个性,一味地凭着自己的兴致,不顾场合,不顾对象,不顾他人的心理感受,胡乱地“放炮”,甚至是“打炮”,必然使人避之惟恐不及。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势必使自己成了孤家寡人,成为处处不受欢迎的人了。
[4]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