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心灵简札》
作者:郑军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教育和产业化现状
对一门科学的热爱,提供了学习它的动力。然而从现实角度讲,学习某门专业往往是职业选择的出发点。心理学爱好者免不了会问,学习这门课,就业前景如何?毕竟大家学习这门课,多半是为了用,不是为了研究,或者出于单纯的兴趣。
目前,人们只能通过两个渠道接受系统的心理学教育。一是到高校里钻研学院派心理学。这些专业的学科设置以理论研究为主,实用部分可有可无。现在在一些高校里开设了应用心理学专业,然而就业渠道仍然很渺茫。并且,也没有多少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来讲课。从这些心理学专业里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最合适的岗位就是接他们老师的班,留在象牙塔中继续从事心理学研究。一位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同学就说,她只能继续考研,去当“职业学生”。
显然,学术研究用不了那么多新人。仅仅靠徒承师业来消化毕业生,很快就会造成心理学研究人员过剩。心理学的另一个专业出口是到教育系统工作。比如师范院校普遍开设的教育心理学专业,就业渠道便在各级学校。目前,高教和普教系统也要求每座学校里都开设心理咨询机构,可以吸纳一批心理学专业人才。
然而,教育系统也并非就有许多和心理学专业对口的岗位。一般来说,只是在师范类院校开设心理学课程时需要师资。普遍开设面向学生的心理咨询还是这几年才有的事,尚未列入职称评定范围。在学校里从事心理咨询的教师同时还要教其它课,才能拿到职称评定资格,本身并不受重视。
即使有朝一日,教师作心理咨询工作的业绩可以直接列入职称评定范围,对社会上的心理学爱好者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想进入学校工作,你必须有师范专业的相关学历。
另一个学习渠道是就读于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师培训班。这是最近几年的新兴事物。特别是2002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联合制定“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以来,各地心理咨询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这种兴旺,间接说明心理学教育有着强大的社会需求。然而,目前的心理咨询师培训班教育高度局限于心理疾病的治疗,无形中大大压缩了就业前景。虽然从教学内容来说,心理咨询师也要学习“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内容,但它们在培训班课程里只被当成“理论基础”,一带而过,其实用价值得不到挖掘,最重要的还是关于心理疾病的知识。
如果是综合医院心理科的医生,拿到这个资格证书,可以直接回原单位应用于实践。但对于那些没有接受过医学教育,拿不到“处方权” 的朋友来说,读这种班的就业前景就很小了。以笔者遇到的例子,他们或者去个人创业,或者干脆放弃(以后者为多)。而创业者中成功的例子又很少。
对比一下“律师资格培训”或者“会计师资格培训”,就知道心理咨询师培训的结果多么可悲。后两种培训的毕业生既可以创业,更可以直接到有关机构就业,因为社会上广泛存在着运作多年的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这个行业本身是成熟的。但目前没有多少良性运转多年的心理咨询机构。如果一百个人接受某种职业教育后,仅有几个人可以将它直接运用于本职工作,那怎么能谈得上有就业前景?
除了教育系统和医疗卫生系统,还有一个领域可以给心理学提供职业,那就是社会工作。在各地团委里有“青少年权益保障部”,下面设置“12355热线”,为青少年学生提供心理服务。发达地区的妇联机构也开办有心理咨询服务。这两部分应用都是由共青团和妇联原来的社会工作中延伸、提升出来的。
不过,社工领域的心理工作现在刚刚起步,比前两者更薄弱。以笔者的了解,基本都由原来的社会工作者直接充任,极少吸纳心理学专业毕业生。
在这三部分之外,其它心理学应用几乎都是空白。浙江大学心理学系在前校长陈立先生的领导下,专门研究“工业心理学”,对产品设计和职工工作环境改善有直接用途。但它高度依赖于实验室条件,社会上的心理学爱好者难得其门而入。商业心理学,广告心理学虽然存在了快一个世纪,但至少在中国,还不存在相应的职位。你可以在学习广告心理学之后直接从事广告工作,和出身于传媒专业的同事去竞争。但不会有“广告心理学工作”等着你。
心理学很难产业化,反过来也影响到它的基础研究。基础研究要花钱。而运用广泛的学科如经济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等,都很容易报课题,拿到大笔科研经费,或者干脆由商业公司建立研究机构,拨付研究经费。
反观心理学研究,绝大部分实验其实都属于小打小闹级别,以个别病人、自家的孩子或者自己教的学生为被试。缺乏经费支持,大范围、高成本的研究很难进行。
下面这段话虽然来自小说,但却反映了心理学的尴尬现实。“麦克弗森早已形成一套申请获得批准的辣根过氧化物酶原则。这很简单:你申请经费时要宣布这笔经费将用于寻找辣根过氧化物酶,它可能会产生治愈癌症的方法。你便能轻而易举地为项目申请到六万美元的经费,然而要是搞思维工程,你连六角钱也休想弄到手。《终端人》迈克尔?克莱顿著。”
当然,和实力相比,心理学在应用方面存在着巨大潜力。拿历史上著名的学院派学者来说吧,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后来去搞广告公司。广告是直接运用心理学的重要领域,尤其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可以说是为广告业量身定作的理论。世界上第一位心理学教授卡特尔以编定”卡氏十六人格测验”著称。后来开办了”心理学公司”,又称”心理学社”,直接将人格测验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上世纪九十二年代初,某所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心理学是他们的一个专业)也曾经开办过类似实体,给一些企业招聘员工进行测评服务。当时,该实体的一位合作者就曾经对我说,这些大学教师不懂得作生意,手里有很好的资源,但是要价太低。后来,笔者没有再听说过这个机构的活动情况,不知它是否还存在,但至少它没有做起来。
在前面,笔者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讲了心理学尴尬的现状,在本篇又从产业化角度重复了同一问题。一些专业人士看过这些文字后颇有不满。他们并非不同意我的结论,而是认为,心理学现状确实不好,但你再写泼冷水的文字,不是更没有人投身其中了吗?
就我本人而言,对心理学的潜力绝对有信心。我的信心可以借潘菽的一段话来表述:心理学就是人类为了改造客观世界并改造自己而了解自己的一门必要的科学。随着社会的前进和社会实践的发展,心理学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明显。还有其它这样的科学,例如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学、人类学、人类起源学、语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但心理学是关于人类的最重要的一门科学。(参考文献一,1页)
然而,潜力归潜力,实力归实力。如果一个人问,他要寻找值得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心理学有没有这个价值?那当然可以告诉他—— 值!但如果他问,我四年大学毕业以后,能不能找个好工作?或者,我不喜欢现在这个职业,能不能改行作心理工作?这个时候,把心理学的现状说得十分光明,是不负责任的。
近些年来,一方面高校大规模扩招,另一方面形形色色的培训班层出不穷。它们在招生时往往把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吹得天花乱坠。学费到手后根本不在意学生(学员)的前途。其它专业我关注不到。但在心理学领域,我很不希望教育者仅仅为了学费收益而向学生(学员)隐瞒现实。
心理学事业需要这样一些人来参与:他们既清楚它远大的前景,又知道它尴尬的现状,并准备用许多年的艰苦努力,把它的潜力逐渐转化为实力。如果没有这样的毅力与恒心,笔者建议你还是把心理学作为业余爱好,接触一下就行了。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