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忽然收到一条短信,来自一个很久没有联系的朋友。她问:如果把一位藏族诗人的诗唱成歌,你觉得谁的声音比较合适?
这还真把我难住了。想来想去,我实在想不起哪位歌手的声线能与他相得益彰。于是我把这个问题转手发到了开心网上,没多会儿,朋友们的答案就来了——
有说吴虹飞的,有说朱哲琴的,也有说萨顶顶的。不过最广大的群众不约而同地坚持一个说法:谁都不合适。
确实。印象中被谱成歌曲并传唱至今的一些诗,就像被拍成电视剧的小说,总觉得它还应该有更深刻的解读,但想象空间却又被别人早早束缚住了。
诗真的是个颇有气质的东西,这气质,甚至是别的艺术形式无法比肩的。寥寥数行,一个人的品性、修养、见识、审美、情操,通通跃然纸上,来不得半点儿掩饰。
说来也巧,这几天居然一下子收到两本诗集—一本是公开出版的,另一本不是。
公开出版的诗集,作者是前段时间登上“百家讲坛”的学者鲍鹏山。对于自己这些作品,他在后记中写道:由于不够自信,更由于生性羞涩,不愿向人吐露心迹,我只给极少数几个朋友看过我的这些诗。现在,终于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把它公诸各位之前。我只想以此纪念我生命中的80年代。
未公开的那本,是一个打过几次交道的长辈。他送我那本诗时,显得很忐忑:也不知道你喜欢不喜欢,全是我自己退休之后瞎写的,算是留个纪念吧。
都说“诗言志”,确实不假。现在,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这两本诗集就躺在我面前的桌子上。透过诗句,我仿佛见到了这两个人:个性和经历如此不同。但相同的一点是,他们都在毫无掩饰地展示着自己的个性。
诗是多么私密的东西啊。在我惯常的思维里,诗作是不能轻易拿出来示人的,因为它过于坦白,让人一览无余。这年头大家都喜欢包装,不管里面到底装了什么,至少在外表上要多花些心思打扮打扮,看上去才体面。
所以,我不敢评价一首诗的好坏,就像我不敢轻易评价一个人是好是坏一样。不过我相信,敢把自己的底色亮出来的人,至少应该是直率可爱的吧。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