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本是个数学名词,标准的定义是:圆而中空的平面形;环形;环形的东西。引申到社会生活中,意指:集体的范围或活动的范围。
这个定义是简洁而准确的,是普通老百姓所理解的圈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以自己为圆心,以不同的纽带为半径,就可以划出不同的圈子:以血缘而定的亲人亲戚圈,以交际而定的朋友圈,一起工作的同事圈,此外还可以有同学圈、老乡圈、娱乐圈等等,不一而足。
在社会职业框架上,我们也经常说各种圈子:演艺圈,体育圈,学术圈,政治圈……
圈子无所不在。
各种大大小小的圈子交织而存,各色人等也就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圈子中。有的人圈子多,有的人圈子少;有的人是圈子中重要人物,有的人就是跟着人家混;有的圈子慢慢变小甚至不存在了,有的圈子却逐渐变大了;有的圈子很封闭,外人难以进入,充满了神秘色彩,也有的圈子松散无序,散漫自由……
在中国古代政治系统中,“圈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
本书所要讨论的就是中国古代政治舞台上的“圈子艺术”。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官场一直是凌驾于百姓之上的特权系统,也因远离普通民众而充满了神秘色彩。改朝换代,荣辱沉浮;“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有人呼风唤雨纵横捭阖,有人蹉跎坎坷黯然失意;有人长袖善舞左右逢源,有人崖岸刚毅洁身自守;有人特立独行君子和而不同,有人见风使舵结党营私……
数千年的历史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上演了无数精彩故事。秦砖汉瓦,野草荒冢,又掩埋了多少王侯将相的是非成败?
政治是一个很复杂的生态系统,得失成败很难简单地总结,政治人物的是非功过也很难用简单的标准来衡量。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对历史和政治都有些兴趣的普通人来说,大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去研读舞台脸谱和帷幕后隐藏的一些东西,见仁见智,自得其乐也!
圈子一说,在百姓而言只是个生活范围的概念,但在政治系统中,却是一个官员安身立命的本钱。在政治词汇中,与圈子相近的表述还有很多:宗派,帮派,山头,派系(或一般称“××系”),党羽,势力,班子,集团(体)等等。
简言之,一个官员置身于这个系统中,或主动自觉加入一个圈子,或无意识地卷入一个派系,或纯粹是被别人当做是某某的“人”,多多少少都会被归类和贴标签。一个圈子就是一股政治势力,要想完全置身事外,其结果很可能就是被边缘化了:上边没有人照顾你,下边也不会有人追随你,孤家寡人一个,既成不了气候,也就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朝中有人好做官”——被人推荐赏识和提拔了,你就应该站到这个人的队伍中,如左右摇摆,不但会被这个圈子抛弃,也很容易被别的团体不齿,也就很难混下去了。
对圈子的研究和经营,可以说是古代政治官员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小人物要选好圈子,设法投靠加入,并逐渐在其中提升自己的地位;大人物要组建经营好自己的圈子,上下其手,形成自己的资本和势力;最高级的领导者(如皇帝)则要平衡好各种圈子:让其存在并竞争,但不能容忍其中一支势力太大而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就圈子的组建和形成的目的而言,可以分出一定的层次来:
第一层面是志同道合,为了共同的政治理想而团结到一起的“君子”。在中国古代,这类人物基本上是一些理想色彩比较浓厚的读书人,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学而优则仕”,想为君王分忧,想为天下苍生谋福利。范仲淹说得好:“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也?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一类人物因着共同的追求而逐渐走到一起,他们会互相欣赏和支持,同气连枝,其中的优秀政治家也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但他们的目的基本上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是为自己的升官发财,而的确是忧国忧民,如果有点个人想法的话,无非也就是在青史上留个好名声。
这些君子们如果能够将理想和现实相结合,不是迂腐的书呆子,能够随机应变,能够委曲求全,有些必要的政治谋略和手段,有些坚韧不拔的毅力,还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欲望,那么多半能“内圣外王”,做出一番事业,成为后世所景仰的典范。这样的一流人物注定了不会太多,但历朝历代都会有那么几个,如“汉初三杰”中的张良、萧何,三国时的诸葛亮,唐时的有“房谋杜断”之称的房玄龄、杜如晦以及魏征、郭子仪等,宋时的范仲淹,明时的戚继光,清朝的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等。
在上述的人物中,以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清朝的四大中兴名臣“曾左彭胡”以及其身后的湘系集团最具有代表性,我们在后文将分析个中细节,此处先按下不表。
另有一些人物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如岳飞、文天祥等,时势也好,他们个人的局限也好,不能简单地把他们划到政治家的阵营中来。还有一些人物评价起来就要复杂许多,如宋时的王安石、司马光,明时的张居正以及东林党人,晚清的李鸿章等等。他们都曾对当时的政局有巨大的影响,甚至左右了历史的进程,但是非功过则难有定论。我们在以后的文章中对之将有所涉及和分析。
一般来说,受儒家“仁义礼智信”教育多年,从严格的科举制度中“鲤鱼跃龙门”者,道德学问还是可以的。我们不能因为少数才子科场失意和科举实施数百年后的八股流弊就全盘否定科举制度,须知,有西方学者甚至将科举制度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因为科举制度确实实现了政治的部分平民化,使很多寒门子弟得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晋身上层,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度演进而成的。当然,关于科举制度的讨论时下仍非常热闹,我们只说其与本书主旨有关的部分。
我们还注意到一个特殊的圈子:清议派,或者称之为清流。
![]() | 《中国古代政治舞台上圈子艺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研究 作者:张健鹏 陈亚明 在中国古代政治系统中,“圈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本书所要讨论的就是中国古代政治舞台上的“圈子艺术”。在中国历史上,政治官场一直是凌驾于百姓之上的特权系统,也因远离普通民众而充满了神秘色彩,改朝换代,荣辱沉浮...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