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人后做事:孝悌谨信,爱众亲仁,有余力,而后学识

作者:如文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1-01-02

在媒体上接连看到这样一类消息:

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不求自立,在家啃老,因妈妈没完成为其借400元钱的“任务”,便摁着妈妈的头往墙上撞,以至于鲜血直流……

一个十七八岁女孩,对妈妈先是破口大骂,继而揪着衣领打耳光,理由也是妈妈没给买新衣服,旁人解劝,险些也挨打;

一个十四五岁女孩,嫌妈妈没给买新衣裳,在公交车上将妈妈一顿痛打,在大家的指责下非但不知悔过,反而恼羞成怒,蛮横地挡在车前,不让车走;

如果说这些令人义愤填膺的事件还只是个人的恶性行为,那么还有群体性的:北京海淀艺校一个班十六七岁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哄笑吵闹,还公然用言语和行动一再污辱讲课的老教师。

他们竟然还自鸣得意,自己把这一过程拍摄下来发到网上,加以炫耀。如此野蛮的行径理所当然地触犯了众怒,招致网民的群起声讨。

妈妈生育、养大了女儿,得到的回报是孩子对母亲张口就骂,抬手就打;

学生,亵渎甚至污辱本应备受到尊敬的老师,这简直是大逆不道,,令人忍无可忍,必须受到强烈的谴责。但是深入一层思索,又不该一味地责怪孩子,把责任全归到他们身上也有失公允。

有人说:当妈的挨打是“活该”!此言看似无情,却也并非毫无道理。

报道称,当“110”民警接报到场后责令女儿向妈妈道歉时,当妈的反倒为女儿求情,说孩子还小,不要跟她一般见识。看来,女儿无礼、野蛮的根子,首先应该在妈妈身上找。同样的道理,对老师不敬的学生群,也是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养育出的怪胎。

以孝为本、以仁为核心的伦常礼仪,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内涵,不仅陶冶了一代接一代的华夏优秀儿女,成为炎黄子孙瓜瓞绵绵、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精神纽带,而且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被众多邻邦吸纳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按照伦常礼仪,父母生育子女,对子女有呵护、抚养的义务;子女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孝敬父母,负有赡养父母的责任。为人师者,爱学生,尽其所能教导学生,做到诲人不倦;作为学生,好好听老师教诲,学而不厌,并像尊敬父母一样尊敬师长。这都是天经地义的,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这些道理,每个人都需要从小就开始得到有效的教育。

家里有打妈妈的女儿,学校有污辱老师的学生,发生这样的事,根本原因大致有三:

子不孝不敬原因之一:本末倒置。

人生在世,不论从事什么职业,他或她首先是个“人”,应该把学会“做人”放在首位,然后才轮得上学“做事”。因为做什么都必须与人打交道,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便寸步难行。

孔夫子说得好:“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其中孝悌、谨信、仁爱,都是“做人”的基本要素,把这些学好了之后,尚“有余力”,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如今的家庭教育也好,学校教育也罢,往往本末倒置。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的竞争加剧,人们为了谋取理想职业,最为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训练,“做人”的教育普遍被忽略,加之社会上道德滑坡现象的影响,使一些年轻人在“做人”方面根本不及格。

您正阅读的是《中华励志网|zhlzw.com》推荐的——

子不孝不敬原因之二:是非混淆。

“文革”期间,胡批乱反,优良道德传统被全盘否定,礼仪文明备受践踏。学生无情地批斗老师,子女无端造家长的反……正常的伦理秩序被破坏得混乱不堪。

那场动乱虽已过去多年,但所造成的文化思想上的贻害影响深远。当年因失教而晕头转向的孩子们,今已为人父母。他们自身尚且昏昏然,怎能胜任子女“第一任教师”的职责呢?

子不孝不敬原因之三:利害误解。

现在的家庭中,往往是两代长辈守着一个独生的宝贝儿,许多家长对孩子百般娇宠,溺爱无度。孩子该懂的道理不去切实地灌输,孩子该做的事情不去指派和引导,使孩子心安理得地浸泡在长辈们爱的海洋里,而不知道感念长辈养育的恩情,缺乏对长辈的爱心、敬意和责任感,回报、反哺意识淡薄。其结果,不仅害了孩子,家长们也不得不咽下自己酿制的苦酒。

对于孩子们来说,家长、教师、各级公务人员,都是育人者,但眼下的问题是,作为长者,他们自己又做得如何呢?老实说,这方面的“补课”任务还大得很。大人们要以身作则,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抵制各种歪风邪气,同时辅之以正确的教育方法。如是,何愁孩子们不会健康成长呢?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为人处世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