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朱元璋脑筋灵活,尤其善用借助上级的力量,巩固自己的地位。比如朱元璋在创立明朝帝国之前,曾参与推翻元朝的反抗军,当时他投身在抗元重要领袖郭子兴的麾下。朱元璋颇得郭子兴重用,短时间内就被任命为和州(今安徽省和县)总兵。但是驻守和州的将官,大部分都是长年跟随郭子兴的部下,朱元璋算准了他任和州总兵,众将官一定不会服气,于是他决定想方设法以奠定自己的领导地位。
朱元璋上任后,在召开第一次正式会议的前一天,命令手下撤掉了大厅主将的位子,只摆了一排长条木椅。第二天召开会议时,朱元璋故意迟到。当他抵达会场时,诸将领已先行入座,会场内的座位都已坐满,仅留下一个左边的末座给他。对于自己在诸将官心中的地位,朱元璋心中雪亮。
会议开始后,讨论军政大事时,在座的资深将领虽然习于在战场上搏命厮杀,但是对于决断军政大事却只能面面相觑。轮到朱元璋发言时,他却能精确分析敌我形势,并提出具体的办法和措施,他的表现使得在座的资深将官心服口服。
这次的会议,除了讨论军政大事,也针对整治城池的工作做出分工,并且限期3天完工。
3天的期限到了,朱元璋会同诸将领到城池现场查验,结果只有他负责整治的部分如期完工,其余将领负责的各段工程均未完工。
朱元璋认为,制服将领的时机成熟了,他沉着脸,拿出郭子兴的檄文,朝南坐下。朱元璋向所有的将领说:"总兵乃主之命,非我专擅,修城要事,不能如期完工,贻误军机责任重大,谁可担当?今后再有违令者,军法处置。"在场的资深将领自知延误了军机,自然不敢有怒言。朱元璋本来主持军务就有两把刷子,再加上他治军严谨有方,这次事件过后,他很快就树立了个人威信。
其实,朱元璋运用的就是借助外力的策略。对于那些无法在3日内完成修筑城池任务的将领,朱元璋搬出郭子兴的檄文,表明自己也是奉上级之命行事,暗示在场的将领,此时的我--朱元璋,不是"朱元璋"而是"郭子兴的代表"。在这里,朱元璋就是向他的上级--郭子兴借了权。他凭借到手的权力,警告未能在期限内完成工事的将领,下次再有类似事情,将以军法惩治。朱元璋借权的做法颇值得我们借鉴。
在借助上司的力量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领导者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必须恪守工作职责,防止依赖行为。凡是自己职权范围内能解决的矛盾都应独立自主地解决,切忌不分事情大小、矛盾轻重,遇到问题就上交。这样既分散了上司的精力,又损害了自己的威信,对提高自己驾驭矛盾的能力是非常不利的。二是借助上级力量的同时,不能忽视下属员工的力量。如果一味只是依赖上司者,就可能形成命令主义,引起下属员工的不满,增加工作的难度。三是善于把自己的工作意见转变成上级的工作意图。领导者的工作意见不乏真知灼见,但要让上司接受,必须正确理解上司的工作意图和工作目标,在此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力争使自己的意见转变成上司的意见。
第十一章沟通是领导者借力而行:高效能领导的79个管理智慧的基础
曾记得有这样一首歌:"人与人之间一条河,此岸是我,彼岸是你,莫道人间有距离……"是的,人与人之间就象一条河,由于有了桥或者船的沟通,才使我们从此岸走到彼岸。可以看到,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的复杂化直接影响着生产关系中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于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越来越重要。
人的因素是领导者成功的关键所在。企业管理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其中观念整合是先导,所有的管理问题归结到最后都是沟通问题。管理之道在于以情度理,而领导者最重要的任务就在于培养领导者与员工之间健康的关系。
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云:"上下同欲,士可为之死,为之生。"沟通创造和谐,赢得人心,能够凝聚出一股冲天士气支撑企业大厦。人心所向,发展何忧?人心所向,借力何忧? 中華励志网 www.zhl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