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以诚相待、与人为善,就是真心实意地对待别人,并且多给别人留一些余地。清末重臣曾国藩是一个非常善于容人的人,他主张为人处世要"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待人接物时多为对方留出一点余地。我们知道对于身处庙堂之上的曾国藩来说,趋炎附势之徒自然不会少,其中不乏热衷于宦途却又故作清高的所谓"大儒"。但是曾国藩依然将他们接纳下来倍加礼遇。
很多人对曾国藩的举动非常不解,其中便有一个叫李鸿裔的年轻人。他看不惯这些号称理学大师的腐儒们平时"坐议立谈,无人可及",有事时却"临机应变,百无一能"。但是虽然他多次向曾国藩谏言,但曾国藩却依然故我,并不多加解释。
某一日,李鸿裔在曾国藩的文案上看到一位大儒写的一篇文章《不动心说》,文中为了标榜自己的清高,写了这么两句:"将吾置于二八佳人之侧,问吾动好色之心否乎?曰:不动;又使吾置于红蓝大顶之旁,问吾动高爵利禄之心否乎?曰:不动。"李鸿裔为了讥讽这个言不由衷的大儒,信笔在文章的后面写道:"二八佳人侧,红蓝大顶旁,尔心都不动,只想见中堂。"
当晚曾国藩见到了这篇文章和李鸿裔的题字,命人立刻将李鸿裔召来批评道:"虽然这些人多为欚世盗名之徒,言行不能坦白如一,但他们之所以还能够获得丰厚的待遇,凭借的正是这些虚名,可是你一定要揭露他们,使他们失去了衣食的来源,那么他们对你的仇恨,决不是言语之间就可以化解的,你这不是自取祸端吗?"李鸿裔闻之不禁汗颜,明白了曾国藩此举的意图,从此开始注重"内敛"。
人的脚踏踩的地方,不过几寸大小,可是在咫尺宽的山路上行走时,很容易跌落于山崖之下,从碗口粗细的独木桥上过河时,常常会坠入河中,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脚的旁边已经没有余地。人若想在社会上站稳脚跟,也是这个道理。
对于喜欢"仰天大笑出门去"的年轻领导来说,谨慎言行,多为对方留下一些余地,是很重要的。余地是相互的,留给别人的同时,也留给了自己。这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总体要求,也是领导者处理同事之间关系的首要原则。
(2)同级领导者还应该是各司其职,不专权不越位。为什么同事之间容易不团结而影响工作?这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现实中的磕磕碰碰。无非是你说话多一点儿,我说话少一点儿,你表态快一点儿,我表态慢一点儿。你权力大一点儿,我权力小一点儿。实践证明,领导者要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①明确给自己的角色定位。领导者要认识到,在一个公司里必然有不同的部门,无论在哪一个部门工作,只是承担的职责不同,并没有孰贵孰贱之分。虽然同事在职务上有区别,但工作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公司业务的发展,大家理应相互密切配合,共同协作,搞好工作。
②正确对待自己,锤炼好自己的修养。对整个集体来说,每个成员都是"螺丝钉",领导者更不例外。一个人的能力再大,离开大家的配合则会一事无成。一个人的能力要想发挥到最佳状态,必须靠大家的支持与配合。每个领导者,不能把自己的长处看得过重,把个人的作用估计得过高。而应对自己的缺点看得多一点,这样就能够随时给自己敲警钟。对待别人,应该强化别人的优点,淡化别人的缺点,而不能以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相比。作为一名领导者,既要有突出的政绩,又要有良好的形象,这是每个领导者追求的目标。正确对待自己,还有一个性格问题。同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不同性格的人要搞好团结,就要求每个人必须有容人之量,或者叫宽容精神。每个领导者如果都有容人之量或宽容精神,胸怀坦荡,豁达大度,那也就不会因为气质和性格不同而闹不团结。
③要正确对待权力,还要防止越位侵权。一般来说,每个领导者都掌握一部分权力。应该把权力看作是组织对自己的重托,看作是竭力工作的条件和机会。只有这样,大家的目标才会一致,不会在权力分配上争高低,闹是非。如果领导者把权力作为自己谋取私利的资本和条件,那么,就必然会在人权、财权等方面争权夺利,闹不团结。那样,就会一害事业,二害自己。 中華励志网 www.zhl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