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应该注意的是:有些人言行并不一致,他可能话语明快、果断,只是行动不相符合罢了。
因此,对于以上8种人在分配工作上要慎之又慎,千万不要把紧要的工作分派给他们去做,否则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第六章领导者需要借谁的"力"
一名高智商的领导者,必须明白怎样借力,借谁的力才能补己所短,长己所长。领导者往往具有多重的身份:作为领导者,他的上面可能还有领导;作为上级领导的下属,他还在领导着下属。在他的周围,有上司、有下属、有同事、也有竞争的对手,这些人都应该是自己借力的对象。领导者应该善于把他们团结起来,凝聚在自己周围,作为自己的资源储备。
1.借上司的"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荣誉很多都来自我们的上司。上司的能量往往比我们大,应该是我们借力的最好对象。上司的"力"是否好借,这就要看你对上司了解和熟悉的程度。下面几点对每一位领导者来说都十分重要:
(1)充分了解和熟悉自己的上级。对于领导者来说,了解自己上级的经历、好恶、工作习惯及其单位历史和奋斗目标,是非常重要的。精明的上级赏识的都是那些熟悉自己、并能预知自己心境和愿望的下属。
一般来说,上级的指示精神是管全局、管方向的,虽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却比较笼统。特别是公司里各部门情况千差万别,执行起来不可能是一套模式。所以,领导者对那些有明确要求的、普遍适用的指示精神,应研究具体办法,认真组织贯彻实施;对那些只提供了政策思想和一般原则的,就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规定和细则。另外,在工作安排上,也要根据各自情况,允许进度有急有缓,顺序有先有后,不要搞一刀切,跟着别的单位跑,跟着别的部门跑。这就要求把原则的东西、普遍的东西细化具体化。也就是说,究竟到我们这个部门应当怎样办,要拿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意见来,而不能照抄照搬,上下一般粗。这就必须处理好上级精神的普遍适用性与本部门实际情况的差异性的关系。如果只强调前者而忽视后者,就会把上司的指示变成生搬硬套的教条;如果只强调后者而否定前者,就忽视了上级精神的普遍指导作用,工作就容易脱离正确的轨道。
把上司的精神有效的传达,也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因为,上面的政策是针对全局而言的,原则的东西多一些,理论色彩也就浓一些。这样,相比较而言就比较虚。从事实际工作的领导者要想把这些精神落到实处,就必须善于把上级的理论变成活生生的实践,让其由虚变实。这就要求领导者要认真研究上司的指示,结合自己部门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愌上司的指示精神及时传达下去。虚功实做,不但有利于上与下的有机结合,而且可以使下属员工心中有数,胸有成竹。这栗,更便于领导者领导下属员工更好地开展工作。
(2)充分理解上级的意图。当你被任命为领导者时,上级对你说:"拜托你了,好好干吧。"于是你就回答说:"是,我一定好好干。"似乎如此回答是理所当然的。可是从一开始,你就犯了一个错误,因为你不清楚被拜托的是什么?要好好干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干?干到什么时候?干到什么程度?等等。所以,需要以前任领导和部下的意见以及自己的经验为基础,将上级的方针、思想和思考方法等做出归纳,要把自己当作上级,要站在上级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然后把它记在笔记本上念给上级听,并请示一下。要知道,上级也是人。上级正是因为在那个地位上才成为上级的,离开了这个地位,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因此,你对此应该有一点宽容,不一定要求上级都是人格高尚、出类拔萃的完人。
(3)顾全大局,尽量和上司成为真正的朋友。有的人喜欢和领导套近乎,交朋友,因而千方百计地密切同上级领导的关系。当然,从广义上来说,领导和下属应该是朋友,和领导保持和谐的确也无可非议。问题的核心不在于要不要密切同领导的关系,而是怎样才能密切同领导的关系,从而成为领导真正意义上的朋友。有时为了全局利益,领导不仅要牺牲一些个人利益,还会被逼着让一些同志暂受委屈。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能理解领导的难处,主动站出来做出一些自我牺牲或放弃一些个人利益,领导自然会认为你够朋友、讲感情、有觉悟,你在他心目中的形象就会更好。一些同志习惯于在领导面前拍胸脯,甚至不顾场合地称兄道弟,他们经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是:"只要是你领导的事,小弟哪怕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要是单位的事,我得考虑考虑。"言下之意是说,只要是领导个人的事,要退让百步也不难;如果是单位或别人的事,要让一步也甭想。存在这种想法和心态的人,多数领导是不会喜欢的。一是因为你没有真正理解领导的心情;二是因为你太自私;三是你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支持领导的工作。领导有了困难,下级无疑是应该帮助的,但是应该明白,一个领导,不可能只对自己负责而不对他所领导的单位负责,他的地位、身份和职责都不容许他站在个人的角度,和下属发展什么原则之外的特殊关系,也不可能脱离他所赖以生存的单位去追求什么个?利益,否则他就不能称其为领导。 中華励志网 www.zhl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