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喜添豪士志,桂花香插少年头。
嫦娥必定知人意,不钥蟾宫任我游。
北京贡院
袁崇焕中举后,像其他举子一样,要参加会试。会试,每三年一次,乡试的第二年春天举行,也称"春闱",在北京贡院,由礼部主办,皇帝特派高官主考。外省来京应试者给路费、驿马,踌躇满志,风光进京。考场叫贡院,考生入号,关门上锁。考试三场,每场三天。袁崇焕中举后,继续读书,参加会试,很不顺利,屡考不中。就是说,他从中举人到中进士,中间经过13年。袁崇焕连续12年,四次机会,都没有取得进士的功名。袁崇焕也有过落第的苦恼,《下第》诗云:
遇主人多易,逢时我独难。
八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
出岫云应懒,还枝鸟亦安。
故园泉石好,归去把渔竿。
他虽萌生归园钓鱼的闪念,但实际并未气馁,而是愈挫愈奋,更加努力,积极进取,一定要金榜题名。"苦心人,天不负",袁崇焕会试考中,成为贡士。接着,再参加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
明朝制度,每三年考一次进士,分为会试、殿试两次考试。会试在二月初九日开始,十五日结束。三月初一日殿试,也称廷试。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焕在北京通过会试和殿试(廷试),考中万历己未科进士。这一科的状元是庄际昌,所以万历己未科进士又称"庄际昌榜"进士。
北京孔庙进士题名碑
袁崇焕青少年时,便以豪士自许。他在《秋闱赏月》中"竹叶喜添豪士志,桂花香插少年头",就是诗证。他考进士多次落第,每次上北京赶考,总是沿途游历,足迹几乎踏遍了半个中国。他说:"十四公车,强半在外,足迹几遍宇内。"他喜欢游历,在《募修罗浮诸名胜疏》说:"余生平有山水之癖,即一丘一壑,俱低徊不忍去。"他喜欢同好朋友谈天说地,纵论山川形胜、兵戈战阵之事。
袁崇焕中进士的这一年、这一月,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情:明朝辽东经略杨镐于二月誓师辽阳,三月四路丧师。这就是明清之间在辽东大地上进行的萨尔浒之战,结果明军大败,后金军大胜。此事,《明史·神宗本纪二》记载:
万历四十七年春二月乙丑(十一日),经略杨镐誓师于辽阳,总兵官李如柏、杜松、刘、马林分道出塞。三月甲申(初一日),杜松遇大清兵于吉林崖,战死。乙酉(初二日),马林兵败于飞芬山,兵备佥事潘宗颜战死。庚寅(初七日),刘兵深入阿布达里冈,战死。辛丑(十八日),赐庄际昌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萨尔浒之战战场遗址
萨尔浒大战,从某种意义上说,既决定了明皇朝的历史命运,也决定了袁崇焕的个人命运。袁崇焕这个向来关心国事、边事的新进士一喜一忧,心情一定很复杂。他那时在北京,会听到不少辽东战事的消息。
其实,袁崇焕从求学时代起,就关心国家大事:虽身居岭表南国,却心念辽东失地。有一个民间故事,说在他上学的路上,有一座土地庙,庙里的土地神,不去关外守护土地,却在南国庙里坐享百姓香火。袁崇焕每当放学回家路经土地庙时,总要在庙前驻足,面对着土地神,念念有词地说:
土地公,土地公,为何不去守辽东!
这个故事,只是民间传说,没有史料根据。但这个故事说明:袁崇焕在读书的童年时代,便关心国家大事,并下定报国之心。
萨尔浒大战为什么会改变袁崇焕的命运?这要从满洲崛兴说起。
2满洲兴起
满洲是女真的后裔。女真贵族曾建立金朝,与南宋对峙,占半壁山河。元太祖成吉思汗,兴起蒙古草原,发展实力,骑兵强大,攻打金朝的都城--中都(今北京)。贞祐三年(1215年)五月,蒙古骑兵攻占中都后,纵火焚烧宫殿:"可怜一片繁华地,空见春风长绿蒿。"三百年后,女真后裔满洲崛起,成为明朝东北边患。
赫图阿拉汗王殿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