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皇帝劝勉学习:"学习也好,不学习也好,学习的人如同稻苗,不学习的人如同蒿草。如同稻苗,就是国家的精粮,世间的大宝。如同蒿草,耕耘的人憎恶嫌弃,锄草的人为之烦恼,有朝一日独自面壁,后悔时已经老了。"
《直言诀》说:"制造蜡烛是为了寻求光明,读书是为了寻求事理。光明用来照亮暗室,事理用来照亮人心。"
刘通说:"蚕茧的质地适于抽丝但也要等待缫作才能抽出丝来,人的秉性怀有智力,但须要学习才能有成就。"
《礼记》说:"独自一人学习没有朋友,就会浅陋少见识。"
书是随身宝物,人才是国家珍宝。
《论语》说:"学习就像追逐追不上似的,追上了还害怕失去所学的东西。"
学到老,不会到老。
《论语》说:"爱好仁义却不爱学习,其蒙昧处在于偷懒;爱好正直却不爱学习,其蒙昧处在于尖刻;爱好诚信却不爱学习,其蒙昧处在于飘忽不定;爱好勇猛却不爱学习,其蒙昧处在于胡作非为;爱好刚强却不爱学习,其蒙昧处在于狂妄。"
孔子说:"为人子弟在家里要孝敬父母,对兄长要尊重,谨慎而诚信,博爱众人,亲近仁德之人。行为上还有余力,就再去学文艺典籍。"
诸葛亮告诫子弟说:"君子的行为,以清静养身,以勤俭培养道德。性情不淡泊无以表明心志,心境不宁静无以达到高远境界。学习须要清静,才能须靠学习。不学习无法增长才能,不清静无法成就学业。怠慢轻巧就不能研究精细,凶险暴躁就无法陶冶性情。年龄与时间飞驰而过,意志与岁月一同失去,终于枯败坠落,在破房内悲叹不已,又哪还来得及呢?"
前辈儒士说:"你们应当通过读书来精通世事,不可因为世事而分心读书。"
前辈儒士说:"对古人谦让自叹弗如便是没有志向,对今人不肯谦让便是没有气量。"
朱曙青先生说:"道教不是清谈空虚,佛教不是参禅,儒家不是文章。如果认为有禅可参,这是诬陷释迦牟尼;认为有清虚可谈,这是诬陷老子。孔夫子一贯忠诚宽恕,颜回乐道安贫,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孟子说养浩然正气,如果认为文章本为功名的种子,虽能过目成诵,不知道内心理解了才行,这就是诬陷孔子颜回和孟子。"
卫由说:"宽宏慈惠博爱,这是敬重身体之基础。勤奋学习,这是立身处世的根本。"
少年易老学问难成,分分秒秒都不可小视。不曾察觉池塘春草还沉浸于梦乡中,庭院台阶前却早已落满了枯黄的梧桐叶,秋声已经四起。
陶渊明诗写道:"壮年不再来,一天没有俩早晨。应当及时勤努力,岁月从不等候人。"
荀子说:"不累积每一小步,就无法到达千里之外。不累积涓涓细流,就无法汇聚成江河。"
训子篇 第十 凡十七条
司马温公曰:"养子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父教师严两无外,学问无成子之罪。暖衣饱食居人伦,视我笑谈如土块。攀高不及下品流,稍遇贤才无语对。勉后生,力求诲。投明师,莫自昧。一朝云路果然登,姓名亚等呼先辈。室中若未结姻亲,自有佳人求匹配。勉旃(旃[zhān],"之焉"的合音。)汝等各早修,莫待老来徒自悔。"
柳屯田(即柳永,宋代词人。)劝学文:"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白侍郎勉学文:"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教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若惟不耕与不教,是乃父兄之过欤!"
《景行录》云:"宾客不来门户俗,诗书不教子孙愚。"
庄子曰:"事虽小,不作不成;子虽贤,不教不明。"
《汉书》曰:"黄金满盈(盈,通"籝",箱笼一类的容器。),不如教子一经;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