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 33页
“西学东渐”的时代特征(4) 政府宜选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以为国家储备人才。派遣之法,初次可选定一百二十名学额以试行之。此百二十人中,又分为四批,按年递派,每年派送三十人。留学期限,定为十五年,学生年龄,须以十二岁至十四岁为度。视第一孑比、第二批学生出洋留学,著有成效,则以后即永定为例,每年派出此次数。派出时并须以汉文教习同往,庶幼年学生,在美仍可兼习汉文。至学生在外国膳食入学等事,当另设学生监督二人以管理之。此项留学经费,可于上海关税项下,提拨数成以充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个建议是破天荒的,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无论如何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经过曾国藩上奏朝廷,终于批准了这个建议。 1871年容闳开始了招生工作,报名者均系幼童。由于闭国千载,积习太深,招生很困难,满族子弟无一人报名,最后从香港动员才凑足了30名。经过在上海一段时间训练,第一批幼童留学生于1872年夏末赴美国留学,第二批于l873年6月赴美,第三批于l874年9月赴美,第四批于l875年10月抵美。这120人中,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10岁,其中有来自广东84人,仅香山县就有近半数;江苏21人;浙江8人;安徽4人;福建2人,山东1人。凡自愿报名者须由家长填写保证书,幼童到美国后如遇疾病、死亡或其他灾害,政府一概不负责任。此间,容闳于1875年任清政府驻美国副公使,事实上成了这些幼童的保护神。 中国幼童聪颖好学,进步很快,引起各界的兴趣。1876年在费城举办纪念美国独立l00周年博览会,中国幼童前往参观,中国商界一位名叫李圭的代表,曾在博览会上与幼童们交谈,从中可以窥见这些远离祖国求学的孩子们的形象—— 问:此会究有何益否? 日:集大地之物,任人观览,增长见识。其新器善法,可仿而行之。又能联各国交谊,益处甚大。我侪动身之先,馆师嘱将会内所闻,随意记载,回馆后各作洋文议论一篇,再译为华文。问:何物最佳? 日:外国印字法,中国雕牙器。问:想家否? 日:想也无益,惟有一意攻书,回家终有日耳。 问:饮食起居若何? 日:饮食似较洁净,起居有定时,亦有时必 须行动,舒畅气血,尤祛病良法也。问:各居亭主人照料何若? 日:照料若其子弟,稍有感冒,尤关切;而哈地水土宜人,病亦少。 问:何以作洋人装束? 日:不改装有时不便,我侪规矩惟不去发 辫,不入礼拜堂两事耳。 这些可爱的幼童留学生,经过中学教育,部分人升入大学,学习矿业、机械、造船,邮电等科学技术。存在决定意识,这些幼童从一个极端愚昧落后的封建社会来到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生活习惯、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都必然发生变化,他们对继续学作八股文,下跪叩头的封建礼节以及留辫子感到厌烦,有所反抗,清政府派出的监学陈兰彬、吴子登等人的昏花老眼感到天旋地转,视学生们的觉醒与进步为离经叛道,便向清政府秘奏,其中说:“此等学生,若令其久居美国,必致全失其爱国之心,他El纵能学成回国,非特无益于国家,亦且有害于社会,欲为中国国家幸福计,当从速解散留学事务所,撤回留学生。,,在一个极端保守和愚昧的封建社会里,这种似是而非的密告很容易发生作用。l881年夏季,清政府决定将全部留美学生撤回,历时近十年的幼童留学就此流产。不久,容闳也返回中国,在北京时他曾提出禁止鸦片输入的议案,冷落。1894年El本发动侵华的甲午战争,容闳致函张之洞,提出借外债购军舰,从背后抄袭日本国土计划,并亲赴伦敦借款,因清政府内部矛盾重重,容闳徒劳。此后他又提出建立国家银行,修建津埔铁路的计划,都;梁变法时,容闳在京的住所经常成为维新派开会的场所,变法失败后容闳逃至上海,组织“中国强学会”,并任会长。清政府通缉,逃到香港、台湾等地,最后被迫定居美国。 容闳先生病逝于19111年4月20日,弥留期间曾收到孙中山寄给他的照片。容先生以一介贫民之子,青年时代留学美国八年,成为掌握了“西学”的新型知识分子,以满腔的爱国热忱奔波劳碌,痴心不改,百折不挠,至死不渝,最后长眠于美国哈特福德西带山公墓。在他的墓碑上,用中文的“容”字绘成了一颗“心”形的图案,表示着他对祖国永恒的眷恋。可以毫不夸张地认定,容闳先生是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先驱者之一,我们不应忘记这位杰出的先辈。 容闳一生最关心的事业是发展教育,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建设自己的祖国。选派幼童留学生这件事虽然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历时近十年而中止,但不能说完全失败了。容闳的贡献,开有计划、有组织选派留学生之先河,绵延至今。就实际成果而言,当年赴美留学的幼童除死亡3人,仍然培养了一些新型的人才,其中最杰出的人物就是本书的传主詹天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