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 33页
中国铁路建设的丰碑(5) (十)凡一切在事人等,必须谨守本规则,不得稍有疏忽,违者一经查出,立即革除究办。以上这十条规定是90年前制定的,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已经过时,有些称谓留有时代的痕迹,但詹天佑的精细、缜密不能不叹为观止! 由于詹天佑高度的科学文化素养,使他在思考问题时眼界开阔,深谋远虑。其中不仅包括强调工程标准化这样的大问题,甚至锦上添花地提出了铁路两旁植树绿化的方案,对选择树种,栽植密度,均有详细规定,并绘图说明,他把路旁植树的好处归纳为五条—— (一)树根在土中密布可巩固堤身,防止雨水冲刷之患。 (二)绿荫夹道,葱倩宜人,足壮观瞻。 (三)夏季行车时可调剂炭养(氧),有益卫 (四)产出木材,可做枕木,可修桥梁,可造器具,可供燃料。 (五)可出售木材获利。 植树绿化是环境保护的大事,是国计民生的大事,是惠及子孙后代的大事,詹公于90年前已经高度重视了。詹天佑被誉为“中国工程之父”,是我国铁路建设事业的伟大开拓者,由于他的成就和威望,后人有时难免采取“众善归尧”的态度。这里需要说明一下“詹天佑挂钩”的问题,澄清讹传。 笔者幼年时就听说过火车自动挂钩是中国人詹天佑发明的,世界通用,外国人称之为“詹天佑挂钩”。这个传说,不仅流传于口头,而且多次见诸文字记载,直到1994年lo月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铁路史》一书,仍沿袭此说。该书第97页至98页中说:“原列车各车厢间,用铁链联结,上坡时,拉力大,易折断,发生危险。詹天佑设计出自动挂钩,使用这种钩子,调车时,只要稍一撞击,各车厢即自动牢固地联结在一起,确保列车爬坡安全。此钩后来推广到全世界,被誉为‘詹天佑挂钩’。” 这段话是以讹传讹的结果。远在1980年第3期《铁道知识》杂志上就发表了读者来信,要求澄清火车自动挂钩的发明人问题。为此,该杂志请北方交通大学的金士宣(已故的著名铁路专家)和吕昌同志,以《詹天佑与詹氏车钩》为题,著文回答了这个问题,澄清了讹传。为此,杂志社加了编者按,并将《大英百科全书》第32卷,第158页上的詹氏挂钩图样一并公布。这个问题本来已经解决,但由于原来的传说流传范围很广,不可能人人都读到上述文章,讹传依然存在。1983年第2期《纵横》杂志上发表了郭民原同志的文章《詹天佑说,火车自动挂钩是中国工人的发明》,这又是一个新的讹传。文章发表后,包头、南京、上海均有读者来信,提出疑问。为此,《纵横》杂志社又请吕昌教授(现任铁道部党校副校长、北京铁道干部管理学院副院长)再次著文,说明真相。现将吕昌教授的文章内容摘引如下—— 火车自动挂钩是美国人伊利·汉尔顿·詹内(Eli Hamilton Janney)发明的。据国外有关资料记载,詹内对l860年美国人依士洛·米勒(Ezra·Miller)发明的垂直式平面挂钩加以改进,制成了一种新的自动挂钩,于1868年4月21日获得专利权。以后,他又继续改进,于l873年4月29日得到第二次专利权,而在当时,我国还没有开始修建铁路(笔者注:当时詹天佑只有12岁,刚到美国留学)。 詹氏车钩与詹天佑的姓相同,因此很容易混淆。詹天佑生前也曾听到过这种讹传,据已故的紫俊畴工程师回忆,詹天佑曾对周围的人说:“请同事们帮我解释解释,没有这件事。”l915年出版的《新编华英工学字汇》是詹天佑亲自编纂的,关于火车自动挂钩,通常译为“詹氏车钩”,而詹天佑却将其译为“郑氏车钩”,以示区别于自己的姓氏,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澄清这个讹传,丝毫无损于詹天佑的崇高形象和伟大贡献,而更加符合詹公毕生的求实精神。 京张铁路的建成,为海内外所瞩目,这在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也非易事,而在科学技术极端落后的中国更是一曲石破天惊的凯歌!为此,清政府将詹天佑升任为邮传部“候补丞参”,不久又授予“工科进士”。这些徽号岂能反映出詹天佑的品德、才干与贡献?在京张路建成的庆典上,广东代表朱淇的一席话倒是更能说明詹天佑的历史贡献。他说—— 自秦以降,以工艺为细民之事,士大夫不屑讲求,而此学中辍;又驱全国聪明才智之士,耗其心力于八股诗赋无用之学,于是国益衰弱而不振,外国人航海以来,出其工程艺术以震铄中国人之耳目,于是无远视而崇拜外人者,惊为神奇。每筑一铁路也,开一矿山也,建造炮台也,制造机器也,如此之类,辄日非外国人不能办,而外人亦轻视中国日,此等工程技艺非中国人所能为也。京张铁路筑造之初,外国人著论于报纸日,中国造此路之工程司尚未诞生也,一时五洲传为笑谈。今者,詹君独运匠心,筑成此路,不假外国人分毫之力,所有一切筑造与管理,皆用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