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 33页
献身铁路事业初试锋芒(4) 铁路修至山海关后,继续向关外延伸,詹天佑在绥中一带筑路。1894年6月日本出兵朝鲜,7月下旬日军在朝鲜半岛海域偷袭中国北洋海军舰只,8月1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关外筑路因此停顿,詹天佑被调至津芦铁路工地。l897年从天津至北京永定门外的马家堡通车。甲午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而告终。战后,詹天佑又被调到关外修筑锦州铁路,担任驻段工程司,并将眷属迁至锦州安家。从l898年至l901年的三年间,为修筑关外铁路,詹天佑风餐露宿,奔波劳碌,面对山多河多,地形复杂的种种困难指挥筑路,不仅战胜了重重困难,也为他后来指挥修筑更加艰巨的铁路干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位名叫邱鼎汾的老人,曾在筑路工地受到过詹天佑的接见,多年后他回忆说—— 我是l899年山海关铁路学堂的学生。l900年夏,由总教授英人顾礼斐士带领1898和1899年两班学生,由山海关乘车出发,参观山海关外新筑路线大小凌河工程,当时,詹公任锦州附近小凌河主任工程师,他在工地接见我们,并指讲东岸桥台拦水坝工程,是用以防洪水直接,中击桥台。我辈青年学子很侥幸地一睹詹公风采,没有一点洋化习气。l900年以前,詹公是山海关内外铁路局一位副级普通工程师,还受西籍二级工程师节制,所受待遇不相同。虽是同级工程师,西人薪级倍之。且詹公子女多,总感不敷,穷字印象很深,最感薪级待遇中外之不平等。 詹公做事不怕劳苦,为人谦和简朴,没有官僚习气,一望而知诚实厚道,十足广式派老先生,对外不爱发言,也无应酬门面语言…… ——转引自《詹天佑生平志》第48页 这位邱鼎汾老先生后来曾跟随詹天佑工作,他的回忆真实可信。上述文字,记录了詹天佑40岁左右的工作、生活与形象——清贫、实干、谦和、朴素。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关外铁路修至营口停工,詹天佑又被调任。l901年他将眷属送回广州,只身来到江西的萍醴铁路工地。此路从江西萍乡到湖南醴陵,全长只有38公里,主要任务是将萍乡安源煤矿的煤运出,再经水路运往汉阳铁厂,作为冶炼的燃料。大工业,必须实行标准化。詹天佑否定了修窄轨铁路的打算,坚持按国际标准轨距施工(标准轨距为4英尺8寸半,相等于1.435米),以保证全国实行统一轨距,畅通无碍。 由于列强的侵略,引起义和团的反抗。为镇压这一反抗,俄、英、美、日、德、法、意、奥于l900年6月组成八国联军,由天津进犯北京,8月14日占领北京城,特许官兵抢劫三天,慈禧太后逃往西安。沙俄趁机侵略东北,先后占领吉林、奉天、锦州,烧杀掳夺,破坏铁路。八国联军侵略的结果是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使满清政府得以苟延残喘。 1902年詹天佑再次被调到东北,修复被沙俄破坏的关外铁路,亡8色地完成了任务。此后,詹天佑升任新易铁路总工程司。新易铁路又称西陵铁路,从新城县高碑店至易县梁备庄,全长43公里。在当时施工手段非常落后的条件下,詹天佑以平均4天修筑1公里的速度,仅用了4个月就修竣了这条铁路。慈禧太后乘火车到西陵谒祭,十分满意,因此,将其所乘车厢的全部陈设品奖给詹天佑和火车司机张美,这在封建社会真是“皇恩浩荡”。慈禧以奢侈著称,她车厢中的陈设品之丰富和贵重可想而知,但詹天佑只取了一个小座钟作为筑路的纪念,其余的东西都分给了筑路人员。这不仅反映了詹天佑耿介清高、屈己待人,也是对当时中国最高权贵的一种淡漠和藐视。 1903年9月,詹天佑的父亲病逝,他奔回家乡治丧。此间曾应邀勘测从潮州至汕头的路线,因发现日本人染指其间,并操纵中国商绅,詹天佑断然拒请,拂袖而去。詹天佑从1888年离广州到天津献身铁路建设事业,至1903年奔丧返回广州,其间l6年,从直隶(河北)到关外,又回直隶,再到关外,赴江西后第三次赴关外,复回直隶。先后筑津塘路、关内路、关外路、津芦路、萍醴路、修复关外路,又建新易路等,詹天佑所到之处必建功勋。中国铁路建设的初始阶段,是随着詹天佑的足迹延伸的;詹天佑的足迹是伴着中国铁路的发展迈进的,他做出了别人无可比肩的贡献,也奠定了他在中国铁路建设事业中的权威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