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 33页
献身铁路事业初试锋芒(2) 第二种是清政府的立场,其代表人物是李鸿章。由于愚昧,起初他是坚决反对修筑铁路的,他说修铁路是“凿我山川I,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但后来他改变了态度,主张修筑铁路成为洋务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在一份奏折中说:“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干数百里,则统帅当不至于误事。”目的是为了应付侵略战争,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往往矛盾重重,八方掣肘,事倍功半,干不成大事。第三种人是具有开明的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人,最早提出修筑铁路的是太平天国的领袖人物之一洪仁歼。 洪仁野是洪秀全的族弟,曾在香港接受过西方文化的影响,l858年离香港到达南京,受封为干王,总理朝政,他在著名的《资政新篇》中,提出了他的修筑铁路的计划,其中说—— ……倘有能造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若彼愿公于世,亦禀准遵行,免生别弊。先于二十一省通二十一条大路,以为全国之脉络,通则国家无病焉…… 洪秀全在这段话上批道:“此策是也”。可惜太平天国失败,洪仁野的设想无从实现。中国的铁路事业在最初的阶段是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诞生的。 在詹天佑投身铁路事业之前,中国已经有了铁路。1865年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铺设一条半公里的小铁路,行驶小火车,带有商业广告的性质,目的是引起人们的兴趣,不料当时的中国政府和中国人尚不知铁路为何物,将其视为怪物,以至谣言四起,被步军统领衙门勒令拆除,只留下了一个稀奇古怪的传说。 关于吴淞铁路(又称为“淞沪铁路”)的修建与拆除,各种记载详简不一,细节不同,据金士宣、徐文述所著的《中国铁路发展史》介绍,最初是美国驻上海副领事布拉特福发起修建一条从吴淞码头。到上海的窄轨铁路,于1872年开办了“吴淞道路公司”。“道路”当然也可理解为包括铁路在内,用这种含糊其词的手段骗取了上海道台沈秉成的同意。后因资金不足,转让给英国怡行洋行,1876年1月开始铺轨,7月3日正式运营,由“先导号”机车牵引,但当时只有从苏州河北岸到江湾徐家花园一段,至1876年l2月1日由上海至吴淞镇的铁路才全线通车。修此铁路时,美英均采取了欺骗手段,清政府不满,老百姓也不满,又因压死了一个人,这条15公里的铁路于1877年8月25日停运,清政府用二十八万五千两白银将其收回,拆除,钢轨运往台湾的打狗港(高雄),弃于海滩。这是在中国土地上第一条由外国人修筑的铁路。此后,迫于形势的发展,清政府的官员中提出自建铁路的人日益增多。其中,出使英国的郭嵩焘于l877年致函李鸿章,认为救国要务莫胜于修筑铁路;同年福建巡抚丁日昌要求在台湾修筑铁路;1878年薛福成撰著《创开中国铁路议》,提出了具体的计划。 中国的煤矿开采业先于铁路事业,1878年唐山矿区开始采用机器开掘,为了运煤的需要,几经周折,清政府批准修建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1881年初开工,6月开始铺轨,ll月通车,全长9.7公里。这便是中国自修的第一条唐胥铁路。由于皇室的东陵在唐山西北部,怕机车“震动山陵”,只准用骡马牵引列车。在修筑唐胥铁路的同时,中国工人依据英国工程师金达的图纸,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并在车身两侧刻上龙的图案,将机车命名为“龙号”,因其功率远胜于骡马,l882年投入使用。从1825年英国第一条铁路诞生,到l881年中国第一条铁路诞生,相距56年。而中国此时拥有的铁路公里长度,与发达国家比较,相差悬殊,铁路事业发展最快的美国,从1881年至l890年的十年间,年均修铁路1.1万公里,而1890年中国的铁路建设才刚刚起步,到1894年甲午战争时,全国只有铁路348公里。 中国的第一条自筑铁路虽然诞生了,但清朝的最高统治者仍然没有发展铁路事业的决心,当直隶总督刘铭传奏请加速修筑铁路时,皇太后的谕旨中说:“铁路火车为外洋所盛行,中国若以创办,无论利多害少,且费经费几千万,安得有此巨款,若借用洋债,流弊尤多……”驳回了刘铭传的奏议。但是,1885年中法战争失败后,从应付侵略战争考虑,修筑铁路的呼声Et益高涨。l886年李鸿章开办“开平铁路公司”,成为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铁路公司,是“官督商办”的企业。这个公司于l887年把唐胥铁路扩修到芦台,总长45公里,即唐芦铁路,开平铁路公司于同年改为“中国铁路公司”。这一年管理铁路的海军事务衙门奏请修筑津沽铁路,就是把唐芦铁路伸延至大沽,再伸延到天津。在修路过程中混迹其中的德国工程师鲍尔和英国工程师金达发生矛盾,金达看中了开采矿物局的邝孙谋,企图把他推出来与鲍尔抗衡。邝孙谋(邝景阳)也是广东南海人,系容闳组织的第三批赴美留学的幼童之一,较詹天佑晚两年赴美,同在1881年被撤回国。詹天佑等l6人被分配到福州,而邝孙谋与吴仰曾、邝荣光、唐国安等7人则被分配到唐山路矿学堂(吴仰曾、邝荣光后来均成为采矿工程专家,而唐国安则是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可见容闳开拓的留学生事业虽遭中途破坏,但依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培育一些杰出的人才)。邝孙谋归国后当了7年库房管理员,满清政府践踏人才的行径由此可见一斑。当时少得可怜的专门人才,处处听令于昏庸、弄权、谋私,无一技之长的官僚,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一大弊端。碰上偶然的机会,有才无权的人,才有奉献专长的可能。即使如此,在他们的事业中依然会荆棘丛生,八方掣肘,莫名其妙,事倍功半,如在五里雾中攀登。这样的人如不能深通世故,到死也只能睁着一双迷茫而疲惫的眼睛,用苍白的面孔去埋葬周身殷红的热血,徒叹奈何!埋没和摧残人才,是旧中国的一大罪恶。詹天佑已被埋没了七年之久,总算迎来了机遇——邝孙谋深知詹天佑的才干,向中国铁路公司总理伍廷芳推荐詹天佑参加铁路建设,获准。l888年初夏,詹天佑离广州北上,开始踏上了为祖国铁路事业奉献终生的光荣而坎坷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