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 33页
幼童留学生中的佼佼者(3) 最初,幼童穿长袍马褂,并且结着辫子,使美国人叫他们是女孩,每当幼童外出,后面总会跟着一群人高叫:“中国女孩子!”使他们颇感尴尬。温秉忠(宋霭龄的姨夫)的上述回忆与容闳在《西学东渐记》中的记述基本一致,他说—— 1872年夏季之末,第一批学生三十人,渡太平洋而赴美国,予先期行,抵美后,即乘火车过华盛顿而至纽约,再由纽约赴斯不林非尔,将于此预先布置学生住宿诸事。盖予彼等,约与此处期会也。当由纽约赴斯不林非尔时,道经纽海纹,遇海德列先生,海闻予任此重职,复来美国,班荆道故,不胜欢欣。予告以一人先至之故,海君嘱予往谒康纳特克省之教育司,谓渠当能代予筹办。予如言谒教育司拿德鲁布君,是以来意,请其指示。拿谓当将学生分处于新英国省之各人家,每家二三人,但须相去不远,庶便于监视。俟将来学生程度已能直接入校听讲时,乃更为区处。予如其教,即至斯不林非尔觅一适宜之所,以为办事处。盖斯不林非尔新英国省中心点,居此易于分配学生,使各去予不远也……后因从教育司拿德鲁布及他友之言,乃迁居于哈特福德地方,其地即康纳特克之省城。此后二年,办事处皆在哈特福德之森孟纳街。予虽迁居哈特福德,顾未恝置斯不林非尔,仍以其处为分派学生之中心点。后之学生来美者,皆先至斯不林非尔,然后再分派各处,直至l875年乃已。1874年,李文忠从留学事务所之请,命予于哈特福德之克林街,监造一坚固壮丽之屋,以为中国留学事务所永久办公之地。次年春正月,予即迁入此新居。有楼三层,极其宏敞,可容监督、教员及学生七十五人同居。屋中有一大课堂,专为教授汉文之用。此外则有餐室一,厨室一,及学生之卧室、浴室等,初非为徒壮观瞻,盖欲使留学事务所在美国根深蒂固,以冀将来中政府不易变计而取消此事,此则区区之过虑也。而讵知后来之事,乃有与予意背道而驰者。 上述记载中,有一个问题特别值得注意,即容闳的友人海德列得知中国幼童来美国留学,建议他把那些孩子安置到“新英国省之人家,每家二三人”。换句话说,就是由素不相识,本来不负有任何义务的祖先是英籍的美国人,为中国留学生提供食宿,而且非常慈爱友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美英两国都是资本主义国家,都为侵华的列强;美国社会人与人之间金钱为杠杆,冷漠自私,为什么对中国留学生如此慷慨厚爱?弄清这个问题的真相是十分必要的。下面让我们看看三代中国留美的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詹天佑这批幼童留美算第一代; 庚子赔款后胡适等人留美算第二代; 新中成立前夕,唐德刚等人姑且当做第三代。先看第一代。 1906年詹天佑收到曾经帮助教育过他的美国诺索布夫人的来信,他写了一封感情真挚的回信,全文如下—— 亲爱的老夫人: 非常高兴接到你3月22目的来信,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当阅读来信时,就好像当年听你对我讲话一样。我仍记得,我们和你在一起时是多么快乐。啊!我是多么希望能够再到美国去做一次旅行,去看看我的老朋友,特别是看望最初教导过我们的你,那将是多么愉快的事啊! 是的,我是一个已有七个儿女的父亲了,三个女孩和四个男孩。 现在我是这条铁路的总工程司兼会办,这条铁路约有125英里长,有三座山洞,最长的有四分之三英里长,这是第一次完全由中国工程司修筑的铁路,我希望我们能取得成功,这条铁路正在修筑。 旧金山地震是一场多么惊人的灾难啊!你 知道欧阳是否平安? 向苏菲(Sophie)和威利(Willie)致以最良 好的祝愿。 永远忠实于您的詹夭佑 1906年5月3日北京 显然,詹天佑回国后,对这位“最初教导过我们”的诺索布夫人,怀有真诚的感激和敬意。 再看第二代。 在《胡适口述自传》中,作者回忆他19岁赴美留学的经历时说—— 我就是第二届第一批考试及格的七十人之一,所以一九一零至一九一一年间也是中国政府大批保送留学生赴美留学的一年。抵美之后,这批留美学生乃由有远见的美国人士如北美基督教青年会协会主席约翰·穆德(John R29Mott)等人加以接待。多年以后,当洛克菲勒基 金会拨款捐建那远近驰名的“国际学社”(Inter—national House)时,穆德的儿子便是该社的执行书记。我特地在此提出说明这个国际精神,并未中断。 ……因为通过这个协会,他们号召美国各地其他基督教领袖和基督教家庭,也以同样方式接待中国留学生,让他们知道美国基督教家庭的家庭生活的实际状况;也让中国留学生接触美国社会中最善良的男女,使中国留学生了解在美国基督教整体中的美国家庭和德性……因此在绮色佳城区和康乃尔校园附近也是我生平第一次与美国家庭发生亲密的接触。对于一个外国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极其难得‘的机会,能领略和享受美国家庭、教育,特别是康大校园内知名的教授学者们的温情和招待。胡适先生念念不忘的美国的“国际精神”到底是怎么回事?“美国社会中最善良的男女”为什么凭着自己的“德性”给中国留学生以“温情和招待”?弄清这些问题,对于认识美国社会是非常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