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辅佐证据,我们可以看看杜克大学的一项长期研究,研究发现除患有高血压者,否则年迈的研究对象(65到70岁)没有任何智力普遍衰退迹象。我们都知道,高血压常常会诱发不易察觉的小规模脑血栓,这可能就是原因。虽然神经学的研究还没有完全明朗,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造成智力功能衰退的看来是病症,而不是衰老过程本身。虽然神经学尚未摸清这里的脉络,要保护住自己的记忆力和智力应该是极为现实可行的。
衰老和智力这一问题作为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了线性思维是如何误解时间带来的复杂变化的。仅仅口头说年纪大比保持年轻更好,还是更坏,这是不够的。人的心智随着经验沿不同的线路发展。关于大脑的研究有助于表明,在心智扩展的过程中伴随着器官组织的改变,但同时相信这一过程本身十分重要,要意识到是心智本身主导着这个扩展的过程。
心理学家在开始证实人类发展通过“智慧”这种更高层次的意识来进入老年。一位著名德国研究员保罗·巴尔蒂斯(Paul Baltes)坚持认为,大脑的实际结构随年龄增长的任何衰退都由新的智力成就所抵消。随着一个人衰老,有些记忆工作需要更多时间来完成:比如当巴尔蒂斯要求人们将词和地点(比如汽车和埃菲尔铁塔、桌子和柏林墙、钥匙和金门大桥)组合起来时,他发现老年人在速度上不如年轻人。
巴尔蒂斯写道,“但是如果我们看看一代代人通过文化传授的知识,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一项测验中,他向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假设情形,诸如:如果你的朋友打电话表示他要自杀,你会怎么办?或者一个15岁的女孩儿告诉你,她希望马上结婚?
巴尔蒂斯说,“人们对于这些情况和其他难题作出答复多种多样,这些年来我们制定了一套判断答复的‘智慧指标’。就说15岁女孩儿的问题。有人可能答复:‘15岁的女孩儿要结婚?不,绝对不行,在这个年龄结婚完全是错误的。’即使听到各种可能的解释之后,此人还是继续坚持说问题很简单,答复只有一个:‘结婚是不可能的。’
“另一个答复会反映出对人更深一层的了解:从表面看,这似乎是个简单的问题。一般而言,15岁的女孩儿结婚不是好事。另一方面,考虑结婚与实际结婚不是一回事。我猜想许多女孩儿会想结婚,但最终却未必结婚。此外还有不一般的情形。或许这个女孩子患有不治之症,孤身一人活在世上。再想一想,这个女孩子可能根本不是当地人;或许她生活在另一种文化或另一个历史时期,而那里的女孩子结婚就比较早。”
巴尔蒂斯发现,年长者在“智慧天平”上表现不错——一半以上的最明智答复是由60岁以上的研究对象作出的。并非所有的年长者都明智,但他们通常表现要好过年纪较轻的人,记忆力测验的结果则相反。巴尔蒂斯认为,智慧是一种“软件”成就,社会借此抵消生物学的极限。伟大的钢琴家亚瑟·鲁宾斯坦在90多岁时依然举行音乐会,而且当被问到他如何能够从事这种对技巧要求很高的活动时,他介绍了三个明智办法:控制演奏节目的数量,更频繁地练习每首乐曲,而且——为弥补速度缓慢和手指不够灵活的问题——在音乐节奏加快的章节之前的几秒钟内放慢演奏速度(这样你的演奏听起来就比实际速度要快)。
巴尔蒂斯的这些研究结果指出了不可能测量的神秘因素,因为智慧不仅仅是经验。苏格拉底认为,智慧是无法言传,只能自己意会的。虽然我们在一个智者身边可以感受到气氛的不同,但却无法去称或者衡量他们的睿智,也很难为其下定义。乔纳斯·索尔克(Jonas Salk)谈到智慧时说“这是你看到就知道的东西。你可以意识到,也可以感觉到。我对智慧的定义是:能够做出事后看依然很明智判断的能力”。
不过从哪里能得到智慧呢?由于智慧是不能传授的,所以只能靠感受来得到智慧。印度有一句格言是“这并非你能获得的知识,而是你必须成为的那种知识”。玛哈礼师(Maharishi)在我看来是一个十分深沉的智者,与他在一起几个小时之后,我并没有感到自己吸取了他的智慧,但我却知道那种智慧的确实存在,智慧对于一个人而言与呼吸一样亲密。智慧在于你是什么,而不在于你做什么。
新的老年观的诞生人们消除了对老人的偏见,相信我们将看到随着年纪增长人也越来越富有见解。富有见解是将青春和老年合为一体的隐形联系。到了中年,我们为取得成功和安全,会调整自己的理想,我们是没有太多时间放在智慧上的。年轻人依然冲动地抱着理想,而老年人则会保持平衡,并通过智慧加强这种平衡,这可能就是生活中的人在成熟之后所得到的最大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