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老实话,大多数家庭都是工薪家庭,为孩子择校要花那么多钱,七凑八凑,这样一来,家长心理压力也很大,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经常在孩子面前嘀咕:"孩子啊,为了你择校,我借了很多钱啊,给我争口气啊,你考不好是不行的,是对不起我的。"
每天回来就是问分数、名次,久而久之,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压力也很大。孩子也知道,家长(择校)不容易,我也想学好,但是客观上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那么成功、顺利。所以,稍微落后一点,他的压力就很大,就会形成心理障碍,甚至影响今后的发展,这样的事例和发生的悲剧也很多。
实际上,现在不少母亲之所以热衷于择校,是出于一种不正确的观念,好像不为孩子择校就是舍不得花钱,就是低人一等,这种虚荣心和攀比心,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盲目择校之风,这对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是有害无益的。
李女士的儿子小学上的是普通学校,学习成绩一般。去年上初中时,就近又只能上普通初中。李女士认为中学是关键时期,辗转托了不少人,交了一万多元的择校费,终于如愿让儿子进了一所重点中学读书。
但由于儿子的基础比较差,进入重点后根本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第一学期结束时,他的功课就全面亮起了"红灯",在班级排倒数第3名(全班69个孩子)。可能是因为自己的成绩太差,在班里抬不起头来,李女士的儿子越来越消沉,和同学几乎没有来往,人也变得孤僻很多。
前几天,李女士提出给他再找一个家教时,儿子突然说他不想再在这个学校读下去了,因为感觉太累。是让儿子转学还是继续在这个名校读下去,李女士开始陷入两难中。
类似李女士的母亲还有很多。
而现在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开始择校,他们宁愿放弃一些正式录取生的身份,而偏要挤到更好的学校里做个借读生。
2007年中考中,程女士的孩子考了640多分,这样的分数可以考进一所很不错的省级示范高中,成为"计划内"学生。但是程女士却不愿意降低要求,一心只想把孩子送到重点的省实验高中读书,知道分数不够,程女士已经开始在做借读的准备工作。
她认为自己同事和朋友的孩子都在省实验高中读书,她不能让孩子落后于别人,即使借读生在学校里得不到重视,但孩子在里面有个高的起点,拥有更好的师资和教学设备,才能有更好的成绩。宁做重点高中的"凤尾",不做普通高中的"鸡头",这是目前很多高分考生借读的心理,他们成为择校群体里的一支"生力军"。
随着"择校热"的到来,择校费也跟着水涨船高,一所好的学校择校费动辄数万,这对一些工薪家庭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但是即使这样,也依然阻挡不了他们对名校的追捧,其中甚至不乏一些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
刘女士在省城一家工厂里上班,每月工资很低,去年丈夫患病后,他们家的生活更加困难,但这些并不能影响刘女士对学校的选择。早在上小学时,她便想方设法将女儿择校到一所著名的小学读书。今年女儿小学毕业了,刘女士虽然感到很难,但她还是在努力要把孩子送进升学率在省城排名第一的初中,为此,她不惜利用周末兼一份钟点工。
她告诉东子,"再穷我也要让女儿上好的学校,不能让她将来怨恨我",但是女儿是否真的愿意母亲借债去择校,对此刘女士却并不去理会。
不少母亲在面对孩子的升学时,都有许多无奈,看着孩子周末、假期也不得休息的疲累状态,母亲都心疼,可谁敢拿孩子的前途命运作赌注,敢与现实唱反调呢?母亲风雨无阻,一陪到底,孩子没有轻松愉快的童年,母亲也没有轻松享受生活的时间。
所以,东子呼吁各位母亲应该正确地给自己的孩子定位,不要迷信重点,理智地给自己的孩子选择一所适合孩子的学校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才能有助于孩子的成长,特别是孩子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建议母亲们要树立多元的教育价值观念,对孩子考重点学校要有正确的态度,既要鼓励孩子努力争取考上,同时又要不过分苛求,上一般学校也照样能成才,切忌迷信重点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