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 129页
汉人采用少数民族生活方式(1)
《先秦两汉时期几种服饰的流行》篇中提到
汉灵帝喜用少数民族的衣服器物,这在秦汉不多见,而两晋 至金元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随着少数民族的入主北 方和统一全国,汉人采取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就多了起来, 甚至有一定的普遍性。 着帷帽骑马女子 《晋书•五行志》记载:“泰始(265~274)之后,中国 相尚用胡床貊,及为羌煮貊炙,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 嘉会,皆以为先。太康(280~289)中,又以毡为头及络带 袴口。百姓相戏曰:‘中国必为胡所破。’”晋武帝建国之初, 中原的达官贵人就爱使用少数民族的床和盥漱器皿,家中 必备少数民族的煮烤等烹调用具,宴请客人,首先上的是少 数民族器具所盛的食物,这表明当时以使用少数民族器具 和食用少数民族食品为时髦。接着又时兴起少数民族的毛 毡,用毛毡作帕头(包头巾),以毡条缘衣带袴口。民间的戏 言反映晋初汉人上层人士崇拜少数民族物品成为一种社会 风气,并有不可扼制之势。而普通老百姓没有条件用少数 民族器物,对上层人士的享用有所不满,这也是自然产生的 心理。 北朝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必须面对坚持本民族生 活方式或改行汉人生活方式的问题。从实际情况看,他们 是融合各民族文化,制定了相应的礼仪制度,而不是纯粹哪 一个民族型的,所以《旧唐书》说北魏、北齐“舆服奇诡, 至隋一统,始更旧仪”(《舆服志》)。北朝政府对属下汉民的 衣着,有时加以规定。汉人一方面有坚持本民族生活方式 的习惯,一方面也吸收作为统治民族的少数民族的文明。 南朝中书郎王融上书讲到北朝汉人的生活情况,说:“前 中原士庶,虽沦慑殊俗,至于婚葬之晨,犹巾为礼。而禁 令苛刻,动加诛”(《南齐书•王融传》)。北魏强迫汉人遵从鲜 卑人的一些生活方式,汉人部分地接受了,而又保留本民族 的一些习惯。它主要表现在婚丧礼仪中,在这时人们还要 穿戴汉式衣巾,王融说的“巾”,“”是衣,汉人交 际时的盛装,可见北朝汉人在重要家事的时候还要穿着本 民族盛装,以示对那件事的重视。在这时候,不按少数民族 的婚丧礼仪进行,是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的体现。但也 只是在这种情况下,其他环境里就随便了。我们知道在清 朝,满人强迫汉人接受其生活方式,汉人遵奉了一部分,但 也有保留,比如葬礼还是按汉人习惯进行,这就是所谓“生 降死不降”。男人遵命剃头梳辫子,不再像明朝人那样束 发,但是妇女仍然是汉式头,这就是所谓“男降女不降”。 清朝汉人的“生降死不降”,与北朝男人的仍行汉人丧葬 礼如出一辙,是汉人少数民族化中自然出现的事情。总之 北朝的汉人有条件地采用了少数民族的一些生活方式。 唐朝是汉人政权,没有强迫汉人少数民族化的问题,但 是汉人却大量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充实或改变自己的生活 内容。这在妇女的装束上表现最明显。以女子的面具变化 来说,——帷帽——胡帽——露髻的演变过程,同少数 民族服饰有关。北齐和隋朝制度,宫人骑马外出时外套 ,把全身罩住,让人看不见面孔和肌肤,这是少数民族的 办法,到唐高祖、太宗时期,宫人遵行这个习惯,骑马用,王公家的女子出行也是这样。高宗永徽(650~665) 之后,宫人改用帷帽,帽裙拖到脖子,使肤体多少露出一点 了,官僚家属很快效法,引起高宗的不满,先后下令禁止,他 说:“百官家口,咸预士流,至于衢路之间,岂可全无障蔽。” 弃用帷帽就是“过于轻率,深失礼容”,因此要予以“禁 断”。随后经历武则天、唐中宗时代,所有的女子都弃 用帷帽。 胡服胡妆的唐代美女 到唐玄宗初年,宫人骑马出门,改戴胡帽,脸上涂粉画 眉,一点也不遮盖。不久,连胡帽也不戴了,露髻驰骋于道 路(《旧唐书》)。胡帽以后的变化,在长 安是迅速的,在地方却有透额罗 网巾的出现,它又叫“遮眉勒”,作 为遮面的象征,以代替胡帽。在敦 煌壁画中,有唐玄宗时太原都督 乐廷瓖夫人王氏行香图,画面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