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 129页
晋唐间流行的发式和衣帽(2)
帻式样,长安人羡慕不已,跟着穿戴,当去制作的时候说: “为我作某王头。”(《新唐书》)“王头”怎么做?这话不过 是说按某王巾帻的式样给我仿制,这一省语,反映十六宅诸 王巾帻式样流行的广泛。 葛洪在《抱朴子•讥惑》篇讲东晋初年的服饰变化之 快及其原因:“丧乱以来,事物屡变,冠履衣服,袖袂裁制, 日月改易,无复一定,乍长乍短,一广一狭,忽高忽卑,或粗 或细,所饰无常,以同为快,其好事者,朝夕仿效,所谓京辇 贵大眉,远方高半额也。”(《外篇》卷二十六)他说人们“以同为 快”,道出了中国古人“求同”的一种审美倾向。当某人 首先穿戴某种衣服、帽子、鞋子,首先梳某种发型和作某 种化妆时,在他是创新,是不想同于别人,不安于现成的,这 是求异。但某种式样出现,众人纷纷学习,特别是宫中的、 贵族的新装饰,人们模仿得非常迅速。达到目的了,也就满 足了。模仿,希望和别人一样,是求同心理的表现;认为别 人的衣饰形式好,加以学习,是一种求同的审美观。可以这 样说,我国古人在服饰上求同的力量大于求异的力量,认同 的审美观大于求异的审美观。衣饰求同,使自己的装束同 于他人,既不会有怪式样遭到别人指责,也不会因为衣着古 板遭人讥讪,跟别人相同了,心里也就安生了。 衣饰的求同,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国是长期 的大一统的国家,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和专制主义的文化 统治,使人们无论在政治思想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上 都要统一,不许有差异,反映到服饰上就是追求一致;第二, 民众的认同是受社会上层的影响。社会上层地位高,受人 尊崇,他们的爱好被认为是高尚的,下层人士多向之学习, 所谓求同,就是社会下层求着与上层相同,在服饰问题上也 是这样,所以我们在讲到先秦两汉人们着装时指出上行下 效的现象,本篇所列举的事实也反映这种趋向,这就是求 同。 中国人的认同的哲学思想和求同的审美观,有着悠久 的历史,这种思想和审美观对社会发展起什么作用,对服饰 美起什么作用,是应当研究的课题。对此哲学界已开始注 意了,如果哲学社会科学界都来开展讨论,我们就可以提高 认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