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 129页
汉人采用少数民族生活方式(2)
有三个女子戴着透额罗网巾。到 宋代透额罗转化为勒子,再往后, 勒子由青年女子的装饰品变为中 老年妇女的御寒工具(参阅沈从文《中 国古代服饰研究》)。经历了一个过程, 妇女才从面障里解放出来。从 到胡帽再到勒子,胡帽使用是 转变中的一个关节,这是少数民族服饰影响及于汉人的一 例。 唐代边疆民族服饰 据欧阳修的《新唐书•五 行志》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人 们好胡服胡装:“天宝初,贵族 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 步摇钗,衿袖窄小。”沈从文根 据出土的大量壁画和雕塑,认为 欧阳修所说的胡服胡帽是衿袖 窄小的上衣,条纹卷口的裤子, 软锦靴子。又认为它的流行早 在武则天时代,而到了天宝年间 人们的爱好已发生了变化(《中国 古代服饰研究》)。不管怎么说,文 献记载与出土文物表明,唐朝前 期流行过少数民族服装,妇女喜 好少数民族的头饰。 唐政府规定,礼服中的骑装裤褶要以靴子配套,而靴子 是少数民族的鞋子,用于戎装(《旧唐书》)。不用说唐人的靴 子是从少数民族那里学来的。 “太常乐尚胡曲”(《旧唐书》),少数民族的音乐进入庙 堂,在贵胄之家和民间流行。唐朝宫廷有十部乐,为燕乐, 清商,西凉,龟兹,疏勒,康国,安国,扶南,高丽,高昌,这些 乐大多在北朝、隋代就出现了,而且从名称上也可以知道, 多来自边疆少数民族和周边邻国,如北魏的西凉乐,并且 北周以来,管弦杂曲多用西凉乐,而在鼓舞方面则用龟兹 乐。唐代所创造的乐舞也是这样,如《秦王破阵乐》、 《庆善乐》(武功县庆善宫为唐太宗诞生地)、《大定乐》 (歌颂平辽东)等,都吸收了龟兹乐的成分。与擂鼓掺杂,每 一演奏,“声振万里,动荡山谷”,非常雄壮(《旧唐书•音乐 志》)。武则天到玄宗之间,寒冬十二月宫中时或举行“泼寒 胡戏”,表演者赤身跳跃,泼水投泥,中书令张说认为这是 亵乐,不可寓目,玄宗乃罢演这种游戏(《旧唐书•张说传》)。要 之,唐人赏心悦目的歌舞,实包含了大量的少数民族艺术成 分。 《旧唐书》还讲玄宗时“贵人御馔,尽供胡食”。那 时少数民族的饮食进入社会上层的餐厅,特别是奶酪制品 为人们所珍视。唐宣宗给翰林院韦澳、孙宏“银饼馅”美 食,“皆乳酪膏腴所制”(王定保《唐摭言》)。唐中期,有穆家 四兄弟穆赞、穆质、穆员、穆赏,道德高尚,人们以珍品名 目称赞他们:“(穆)赞少俗,然有格,为‘酪’;(穆)质美 而多入,为‘酥’;(穆)员为‘醍醐’;(穆)赏为‘乳腐’ 云。”(《旧唐书•穆宁传》)醍醐,是所谓从乳出酪,从酪出生 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而得醍醐,是乳的最上品。这些 牛羊乳制品,不是一般人所能常吃的,所以人们才用它们比 喻穆氏兄弟的贤明。这一比喻反映了唐代社会上层人士以 少数民族奶制品为上等食物。 唐人吸收的这类少数民族文化,丰富自己的物质与精 神生活,但这些大多是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创造的,与此同 时,也吸收了活跃在西南的吐蕃人文化,其中吐蕃人赭面曾 风靡中原,为汉人女子所乐从。赭面是吐蕃人把脸染成赤 色。吐蕃人生活在西藏高原,脸色本来就红黑,女子染红 色,也近于本色。唐初文成公主入藏,看不惯这种化妆,弃 宗弄赞就令吐蕃女子暂不赭面(《旧唐书•吐蕃传》)。没有多 久,吐蕃人复旧,不仅如此,随着吐蕃势力的发展,唐蕃联系 的增多,唐朝妇女倒以赭面为美观,使它流行起来。白居易 诗云:“圆发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全唐诗》 卷四二七)就是讲的中唐时期仕女赭面的状况。 唐太宗的废太子李承乾是一个极端崇尚突厥生活方式 的人,我们录《通鉴纪事本末》上的一段话,读者就可深知 了:“(太子)又好效突厥及其装饰,选左右貌类突厥者五 人为一落,辫发羊裘而牧羊,作五狼头纛及幡旗,设穹庐,太 子自处其中,敛羊而烹之,抽佩刀割肉相啖。又尝谓左右 曰:‘我试作可汗死,汝曹效其丧仪。’因僵卧于地,众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