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 129页
厚葬、薄葬与停丧不葬(3)
有胆识之见。 像杨王孙、贡禹那样主张薄葬者,西汉以后代不乏人, 东汉大儒马融享年八十有八,临终“遗命薄葬”(《后汉书•马融 传》)。以卧冰取鱼供母食用而著名的孝子、西晋的太保王祥, 对于自身丧事的安排是:断气之后,只洗手足,不必沐浴全 身;只穿着平常的衣服,不要新装;朝廷所赐玉佩、玉、绶 笥都不用随葬;墓穴能放下棺椁就行,不需用石砌,也不要 起坟陇;祭品只用干饭、干肉各一盘,酒一杯,不得多用;家 人大小都不要送丧。总之,一切要求从简。他死后,皇帝赐 了很多钱帛。他的子孙遵照遗命不敢大办,除了亲旧故吏 及贤明朝臣来悼念,“门无杂吊之宾”(《晋书•王祥传》),丧事办 得确实简单。南朝中书侍郎王微“遗命薄葬”,出殡时不用 长幡、吹鼓和挽歌,灵床两宿即行撤消(《南史•王微传》)。唐代开 元名相姚崇说古来薄葬的人,“子孙皆遵成命,迄今以为美 谈”,表明他欣赏薄葬。他认为“死者无知,自同粪土”,何必 搞厚葬,把家业给败坏了,因此要求子孙给他薄葬,即用素 常的衣服装裹,四时衣服各一套,不要穿官服。世俗用释氏 大做佛事,姚崇对子孙们说,我是不信佛的,你们如果循俗 情给我请和尚念经,只能在七七期内做,布施只可用我随身 衣物,不得多费钱财。他还要求子孙将来也像这样打发自 己(《旧唐书•姚崇传》)。北宋宰相晏殊在世时“奉养清俭”( 《宋史•晏殊传》),死后也是薄葬。据记载,他葬于阳翟(今河南禹县),那 里还有张侍郎坟茔,盗墓人从张侍郎坟得到很多宝物,而在 晏殊墓中只有木胎金裹带一件值钱,气得发疯,把墓主尸骨 砸碎了,事实证明晏殊是薄葬论实践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 笔》)。 薄葬的实行者,最多的是出现在民众之中。以方腊起 义而名声显著的摩尼教的教徒有其独特的葬法:当入殓时 身着衣冠,旁边有两个同教之人,一人问人始生的时候有帽 子吗,一人回答说没有,然后摘下尸身的帽子;又逐一询问 生时有衣服和他物吗,回说没有,因而一一去掉;又问来时 有什么呢?说是胞衣,于是用布囊盛起来安葬(庄绰《鸡肋编》)。这 是民间宗教的薄葬,反映了不少群众反对厚葬的态度。 总的看来,薄葬者在实践之外还有理论,就是反对厚 葬的浪费财物,主张让尸体速朽,返回自然界。 有的人在理论上并不反对厚葬,甚或还是它的主张 者,但是在行动上却不实践。他们把死者简单装殓,放在 家中,或者寄存在寺庙等公共场所,不行入土安葬,等几 年以至一二十年后始行掩埋,这就是停丧不葬。这是一种 习俗,至迟在北宋年间已经形成。司马光在《家范》中指 出,当时人相信阴阳家的风水说,要选择上好的吉壤做坟 地,还要挑选黄道吉日作为下葬的时间,如此要求不免一 时难于达到,因此“久而不葬”,还有的人因为“贫无以 办具”,即没有钱备置安葬的各种物品,也不能使先人入 土。两宋之际的庄绰也说当时人对于安葬,“信时日,卜 葬尝远,且惜殡攒之费,另停柩其家,亦不设涂甓,至顿 置百物于棺上,如几案焉”(《鸡肋编》)。他们共同说明两宋 时代人们停丧不葬的风俗,究其原因是两方面的。一是迷 信风水,希冀葬事吉利,给生人带来富贵兴旺;二是想厚 葬,但目下经济力量不足,寄希望于日后发达了阔绰地打 发先人。停丧不葬,两宋以后愈演愈烈,至清代而极盛。 因为宋人的那两个原因始终存在着,所以就只能延续下来 了。 薄葬、停丧不葬皆由厚葬而起,而厚葬是主流,形成 古人丧葬的特点。那么古人何以非要厚葬呢?原因说来也 简单,就是古人迷信,以为还有一个阴间,要使死人在阴 间过得好,就要风风光光地发送到阴间去,因此按照阳间 的社会生活模式,安排葬仪、葬物,好使死者到阴间享受 在阳间的待遇,或者还要超过阳间。古人讲“事死如事 生”,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不过这样说太笼统了,具体说厚葬先人是行孝,厚葬 皇帝是尽忠。前述原涉帮人募捐葬亲,他自己对丧事也大 有讲究。他的父亲是南阳太守,死在任上,按照当时的习 惯,属吏要给他敛钱千万以上,以便他安葬父亲及其家属 置买产业,原涉在乃父死时,不要南阳郡的馈赠,得到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