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 129页
厚葬、薄葬与停丧不葬(2)
乘。他这样隆重的出殡,似乎是在讲孝道,但是一路之 上,与宾客嬉笑无度,甚而抢掠民女扒掉衣服取乐(《魏书 •赵修传》)。吊唁出殡的隆盛还表现在路祭的发展上。这是 在出殡途中,亲友设祭坛于交通要道口。在唐朝,开始是 设大约底部一方丈、高数尺的祭盘,用帏帛围起来,中间 放置人造花、果,表示祭奠之意。安史之乱以后,路祭大 发展,祭盘帐幕高达一丈,内置灵床,雕金饰画,帐盘之 外,盛列牛羊祭品。唐代宗大历(766~779)中, 太原节度使辛云京的葬礼在长安举行,诸道节度使派人致 祭,范阳节度使的祭盘最大,并演出类似后日的木偶戏, 以开国勋臣尉迟敬德为形象,与突厥人战斗,又作了以鸿 门宴为故事内容的演出,孝子以祭盘精好与高大,给两匹 马犒劳其主事人。昭义节度使薛某死,灵柩送回原籍绛 州,管内各县官及其他地方的长官在阳城南面设祭,每隔 半里一个祭盘,到漳河码头二十余里,祭坛不绝,其中大 祭盘要费钱千余贯,小的也要三四百贯。等到灵车过 后,这些祭盘全部成了废物(《唐语林》)。人们如此热衷于吊 祭,如果亲友不来,丧主就要责怪了。东晋会稽郡守王述 在郡居母丧,接替他的王羲之仅吊唁一次,他以为王羲之 还会来,终于再没见人,因此对王羲之非常痛恨(《晋书•王 羲之传》)。 有经济条件的人厚葬,缺乏财力的人也不甘示弱。西 汉初年,平原君朱健的母亲亡故,家贫没有钱发丧,打算 借贷衣服用具。辟阳侯审食其本想同朱健亲近,朱健看不 起他的为人予以拒绝,他就接受太中大夫陆贾的建议,赠 送朱健百金,以便他购买死者的殓衣,朱健遂因这项救济 而同审食其交好(《汉书•朱健传》)。朱健为要把母亲的丧事办 好,不惜改变品行与妄人结交,可见厚葬治丧思想的严 重。汉武帝时游侠原涉友人的母亲死亡,无钱下葬,原涉 给他募捐,送去衣被棺木及饭含等物,使友人漂漂亮亮地 发了丧(《汉书•原涉传》)。北宋初年检校刑部尚书、光禄卿张 铸亡故,家里没有现金下葬,卖了他的衣服、舆马及园 圃,得钱10万办了丧事(《宋史•张铸传》)。借贷、募捐、卖 产埋葬,都是厚葬的表现。 厚葬是一种弊风陋俗,为有识之士所反感,并致力于 对它的抵制。汉武帝时有叫杨王孙的人,家有千金之业, 生活上想吃什么吃什么,想用什么用什么,是“厚自奉 养”的人,但对治丧从厚持反对态度。病危之时告诉儿 子,死后实行裸葬,办法是把尸体装在布囊里,到入土 时,从脚下抽出布囊,使赤裸的身体与土壤结合。他的儿 子既不敢违抗父命,又不愿父亲裸葬,就请乃父的朋友祁 侯缯去劝说他改变主意。祁侯缯于是给杨王孙写信,说裸 葬等于是戮尸,也不好在地下见先人,这个办法不可行; 再说《孝经》就讲安葬要用棺椁衣衾,这是圣人的遗制, 可不能违背啊!不孝与违礼是严重的问题,杨王孙却不在 意,回信说明他的看法。他认为丧礼应该有,但是现在的 人厚葬做得太过分了,所以“吾以裸葬,将以矫世也”。他是 抱着改变厚葬的恶风劣俗而实行薄葬,是为了惊醒沉溺于 厚葬的世俗庸人。他还认识到厚葬有两个害处,一是生者 让财富随死者下葬,不久腐化了,这对生者死者都没有益 处,只不过是俗人以安葬之奢糜来比阔气;二是厚葬引起盗 墓的怪事,致使先人遗体遭到毁坏、暴露,这和不葬又有什 么不同,这才是真正的不孝,若薄葬就不会发生盗墓的事 了。他还进一步说明裸葬的好处,即裸葬使身体与土地有 直接接触,可以“反真”:“且夫死者,终生之化,且物之归者 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反真冥冥,亡形 亡声,乃合道情。”(《汉书•杨王孙传》)照我们的理解,他的意思 大约是人来自自然界,死后返回自然界,而裸葬最易实现这 个道理,因为厚葬有棺椁衣衾隔着身体与土壤,反而不易返 真。杨王孙的坚持薄葬,有理论,而目标是对准着厚葬。比 杨王孙略晚的谏大夫贡禹向汉元帝上言,强烈反对厚葬,他 指出当时民间的厚葬状况:“众庶埋葬,皆虚地上而实地 下。”所以造成这样的情形,是“过自上生”,即皇家带的头, 汉武帝、昭帝、宣帝的营葬都是奢华过度,“大失礼,逆天心” 的(《汉书•贡禹传》)。他的主张薄葬,把矛头对准皇家的厚葬,是 |